“偶尔在邱隘市场附近吃了一碗排骨面,没想到还是以前的味道。”近日,一位老友提起,30多年前上中学时常吃的排骨面,居然又尝到了,味道和当年的一模一样,听说现在开店的是原老板夫妇的徒弟。 日卖300碗不成问题 老底子的排骨面店,店名很直接,就叫“小时候味道排骨面”。面店开在邱隘市场附近的市场路31号。 记者去采访时是上午十点左右,一位拎着菜篮子的大姐一到店里就熟门熟路点了一碗排骨面,另外加点榨菜粒。她一边吃一边和记者聊天,“我女儿四五岁开始,一家子就常来吃排骨面。现在女儿已经出嫁,我每天卖了菜顺便来吃早餐,有时给女儿女婿打包回去。” 看这位大姐吃得香,记者跟着点了一碗。红烧小排色香味俱全,一块块煮得透而不烂,肉和筋入口酥烂,连骨头是可以嚼碎。煮得如此通透每块小排却保持完好的形状。作为“帮头”的榨菜粒脆嫩爽口。面条是本地的切面,软硬适中。 记者专注吃面时,这位大姐和老板娘攀谈闲聊起来。这家店开门特别早,每天5点半就可以开吃,第一波食客多是上了年纪的居民,有些老顾客还喜欢就着面条喝点小酒,因此店里常年备有农家白酒。八九点钟后,来用餐的多数是附近的上班族。中午是第二波吃面高峰,食客都要赶时间上班,客流量大,翻桌又快。午后2点小排卖完后,面店就早早打烊了。 说起平日生意,一般每天卖出300碗左右,遇到双休日生意更好。 排骨面背后隐藏了两代人的创业故事 记者第一次去探店时没遇到老板陈杰。老板娘告诉记者,排骨都是陈杰一手炖煮的,技术是拜师邱耀定老先生后学到的。原来这碗排骨面背后隐藏了两代人的创业故事。 故事还得从陈杰的童年说起。陈杰是地道邱隘人,在他的记忆里,从五六岁就开始吃这碗排骨面,这一吃就是十多年。他成家立业后搬到市区居住,这家面店不知何故也悄然关门歇业,于是这碗美味又温暖的小排面就淡出了他的生活圈。 前几年,陈杰夫妇想到,这对老夫妇是邱隘人,可能是上了年纪去颐养天年了。经亲友打听,不出所料,邱老先生夫妇一直住在邱隘,过着平静惬意的退休生活。 陈杰找到邱老先生后,说明来意,邱老先生被陈杰的诚意打动,于是正式收陈杰为徒,手把手传授技艺。 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拜师学艺 邱老先生是上海知青,在邱三村插队落户,其间经常回上海小住。对于小时候逛南京路时尝过的小乐意排骨面记忆深刻,回上海总是不忘去这家店吃上一碗小排面。当时的插队生活非常清苦,成家后迫于生活压力,邱先生琢磨着开家面条店补贴家用。邱老先生多次去小乐意尝味,在有餐饮从业经验的老父亲指点下,不断调整调料、火候等,邱耀定烹煮的排骨口味越来越好。 1980年,在邱隘街头,除了国营饮食店,基本不见个体小店。邱老先生信心满满,在靠近供销社的河边搭了一个简易的篷,夫妻两人分工协作:邱老先生主要负责炖煮小排,老板娘负责下面条。开业后面店马上声名鹊起,可以说,当时的邱隘人都晓得这碗美味排骨面,至于小乐意这个店名,很多人倒忘了。 食客逐渐增多,河边简易篷改成了店面。邱耀定夫妻俩成天忙忙碌碌,而面条的口味和品质多年未曾改变。后来邱老先生夫妇年纪大了,感到力不从心,而子女又是各忙各的事业,在2007年前后经营20多年的面店关店歇业。 面店重开招来众多老食客 陈杰拜师邱老先生后,在师傅的悉心传授下,2014年小排面重新出现在邱隘街头,离老店歇业已有7年时间,店名改为“小时候味道排骨面”。 开业时,邱老先生夫妇一亮相,众多的老食客闻讯赶来,生意非常兴旺,完全出乎师徒两人的意料,来吃面的除了本地居民,一些已经搬到北仑、市区的食客都会开车来试味。这给了师徒两人很大的鼓舞和支持。当时邱师傅已经七十多岁,面对新老食客的厚爱,邱师傅和师母娘在店里站台足足半年,手把手把多年琢磨的诀窍兜底传授给徒弟。 学厨艺需要恒心和毅力 邱老先生感慨,学厨艺需要缘分和天赋。每道工序稍微偷懒口味就会有偏差,而每天的采购和烹煮更需要恒心和毅力。别小看一碗小排面,炖煮不能用压力锅,否则小排容易煮烂,其次火候要控制好,这些点点滴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琢磨。而主要配料榨菜粒和普通的榨菜也有区别,是腌制后未经压榨的半成品榨菜,口味咸鲜脆嫩。 煮面这个环节,师母娘也有话要说,宁波人的切面添加了碱水,有些碱重,有些碱轻,这在煮面时就要区别对待。就连最后一道工序舀排骨汁水也很有讲究,要从底部开始慢慢舀,如果从上往下舀,头几碗浮油多而过于油腻,而底部很鲜但是偏咸。因此每一碗都必须慢慢从底部开始舀,尽量做到每碗面条同样的口味。 采访过程,师徒两人不断交流,师傅对徒弟的要求有点苛刻,不断告诫,每到工序都必须把牢,否则就会损害这碗面的美名。 采访即将结束后,陈杰郑重告诉师傅,这碗面,他会认真去做。这碗面是他的少年情怀,也是众多食客的美好记忆。 记者 谢昭艳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