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新高考昨日开考

昨天,考生家长用微信直播记录自己孩子进入考场的过程,留下难忘的记忆。记者 丁安 摄

    昨日,2017浙江新高考正式开考,宁波约有3.5万名学子满怀期盼参加考试。2017年,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79万人,比去年减少3400多人;单独考试报名6970人,比去年增加439人;设8个考区、35个考点、1177个考场。

    往年三天的高考大为缩短,在今年如果是参加统一高考的只要一天半时间,单独考试的学生则一天就可以考完了。学生前面选考科目都参加过,已有一定高考经验。许多家长认为,现在高考的人生经历比考试本身更有意义。很多人不约而同穿上了红外衣为考生送去满满的祝福。

    神相似

    蛟川书院小升初面谈题

    与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撞脸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备受全民关注,当然今年也不例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道分值60分的作文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这样的作文,该如何落笔?如何写才能出彩?让我们一起听听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的解析,也听听资深语文老师的解读和网友的声音。

    高考作文题和蛟川书院小升初面谈题神相似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与蛟川书院小升初题神相似!上午语文考试刚结束,这个话题迅速在QQ群内成为热门话题。

    原来2017年蛟川书院小升初招生镇海区内面谈题,就是和高考作文神相似的口述题。一位曾参加考试的家长介绍说,当时的题目是这样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字的书,也有许多无字的书,请以“生活中的无字书”口述一篇时间不少于2分钟的小作文。

    “我儿子居然提前六年做到高考作文题了!”有家长说。“参加这场小升初面试的孩子,离清华北大也不远了。”还有网友打趣说。

    记者从蛟川书院了解到,这道题确实是今年小升初的口试题目,由命题老师原创,并非选自资料。

    命题材料出自何处

    记者了解到,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其实,有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之说更是大有来头!最近的出处是,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明确提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而早在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同志就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倡导多读“无字之书”。当时,他对新入学学员们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他还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再往前追溯渊源,和宁波先贤、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说也密切相关。这位先贤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解析:

    着重论述类作文 培养思辨能力

    那么,这篇高考作文命题思路是怎样的?考生该如何正确审题?昨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其中针对浙江卷高考作文予以全面解读。

    专家解析道,《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

    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宁波资深语文老师桂维诚解读:

    让独特的自我在场 让自由的思想飞扬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桂维诚老师是本报的老朋友了,他曾两次“猜中”高考作文,更是连续多年为本报读者点评当年高考作文。

    昨日,桂老师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一看到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我并不感到突兀意外,反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体现了浙江省一以贯之的‘注重人文’、‘关注成长’和近年来‘强调思辨’的导向性。”

    他介绍说,“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力求给考生提供一种多元思考的可能。这种组合型的写作材料,要求考生不能只就某一方面来写,这三本“人生之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做出既全面而又合理的阐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当然,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他说,阅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所以,这三本“人生之书”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量,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注入我们的生命,才能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桂老师认为,今年浙江高考作文之于刚刚经过成人仪式洗礼的考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开始在他们眼前展开了新的转折,此刻认真思考如何读好人生三本书的叩问,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事实上更是交上一份人生的答卷,有利于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