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民营经济·市场监管之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县市区海外引智,借鸡下蛋

“洋专家”助力甬企提质升级

    知名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人才一直是制约宁波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而对于宁波广大的民营企业来说,能否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往往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否。去年以来,我市及各县(市、区)发动了新一轮海外引智行动,为宁波各个行业注入新动能。

    海外专家助力“宁波智造”

    在宁波市北仑区,民营企业宁波双马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就享受到“洋专家”所带来的福利。

    “外国专家到来前,公司还只是塑机行业中普通的一员,做着传统的机型,引进德国专家汉斯·沃泊后,公司一下子登上了塑机技术的金字塔尖,成为行业佼佼者。”宁波双马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蒉伟良说。

    据了解,汉斯·沃泊有着近40年塑机行业从业经历,拥有38项塑机发明专利,2014年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研制出了全球首台“碳纤产品智能成型线”,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

    事实上,汉斯·沃泊不仅带来了全球顶尖技术,而且将他多年来在机械装备开发、工程、注塑工艺应用等管理经验也融入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中,搭建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团队。

    北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仑的引智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7年,北仑就从荷兰引进农业专家,专门指导一家花卉企业栽培和改良“西洋杜鹃”。“海外工程师”这一称谓,更是始于北仑。如今,海外工程师们已遍布全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各个产业。截至目前,北仑累计引进外国专家近7000人次,常驻北仑服务外籍专家近800名,共有89人次获得国家友谊奖、浙江省西湖友谊奖等各级荣誉,2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

    而在近日,美籍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继明的“企业云融合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徐伟的“高性能轮毂电机及驱动系统”项目等四个项目落户北仑。

    加入“洋血统”的水蜜桃身价倍增

    而在奉化,“洋专家”则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为享有盛名的奉化水蜜桃再次升级。

    奉化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吴大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由于受遗传和传统栽培技术的影响,水蜜桃“玉露”果形偏小、色泽欠佳、不耐贮运等不良性状突显,与国外先进的品种比较,差距较大。

    由此,奉化实施科技兴桃战略,并走上了引进海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之路。原日本神奈川县果树园艺试验场场长重田利夫等专家通过研究攻关,为奉化再次引进了62个水蜜桃新品种。去年有着“洋血统”的奉化水蜜桃首次以一般贸易形式进入香港市场销售,水蜜桃的收购价达到了每个10元。

    今年以来,奉化区在海外引智上再次加大投入,大力开展“海外工程师引智网”建设,引导外国专家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海外工程师123人,帮助企业增加产值7.7亿元,创造利税1.05亿元。

    而慈溪通过组织企业参加“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项目洽谈”等活动,并以发放年薪资助、帮助办理专利申请等政策,吸引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专家来慈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慈溪市累计引进国外各类经济技术、科教文卫类专家1000余名,2010年以来引进的116名“海外工程师”已为企业解决国家和省部级难题2个、工艺技术难题418个,帮助企业申请专利183个,研发(设计)新产品2712款,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17.9亿元,利税2.2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宁波海外引智的精准发力。宁波市外专局局长蔡捷敏表示:使用好、发挥好海外工程师引领作用,就是要将稀缺资源放在转型升级的刀刃上,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帮助企业捅破技术和管理上的“窗户纸”。

    “海伦钢琴”获维也纳金色大厅永驻权、“成路集团”进入高端塑机市场、“捷胜海洋”跻身海洋科考装备领域……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来自全球“洋专家”的身影。

    各项政策帮助海外人才建立归属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然而能否真正留住海外人才,关键还在于人才发展环境足够好,让人才舒心。

    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难免有点“水土不服”,初期的困难大多集中在启动资金、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人才解决回归后最初的困难。”蔡捷敏表示。

    在此背景下,江北区在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建立宁波老外滩国际人才社区,将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宁波老外滩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

    除了能让国际化人才在这里了解到政府政策、招聘就业、项目推介等信息外,宁波还着力搭建“交流展示” “文化研修”“休闲娱乐”等平台,增加文化载体的植入,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外滩文化业态,主要是帮助更多在宁波的海外人才建立归属感。

    记者 乐骁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