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章丽珍 |
商报讯(记者 陈旭钦 通讯员 陈阳)昨天,宁波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KSS(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拟与日本高田公司达成收购意向。 如果成功,均胜电子将由此成为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跨国企业,这将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甚至改变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 高田公司成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全球汽车安全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高田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和其他非汽车类安全和电子产品,与日本、北美和欧洲所有主要的汽车厂商如宝马、奔驰、大众、福特、通用、丰田、本田和尼桑等都有长期合作关系。目前,高田公司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约4.6万名。 2008年以来,高田公司因安全气囊问题而陷入困境,债台高筑。该公司计划于本周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被受理。预计负债总额将超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3亿元),为日本制造业战后最大破产案。 据知情人士透露,均胜电子这次意向购买的是高田破产后的资产,交易对价预计不高于15.88亿美元。 均胜电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双方所达成的只是意向协议,KSS公司还将与有关整车厂商签署相关协议,保证与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的风险隔离和未来订单的可持续性。因此相关事宜存在不确定性。 若收购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均胜电子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全球第二。 业内人士认为,收购高田公司对任何买家来说都是一件风险和挑战极大的博弈。不过,昨天,均胜电子公告中明确表示,这次购买意向是针对高田硝酸铵气体发生器业务以外的资产。(据了解,高田安全气囊配方使用的是硝酸铵,这种化学物质持续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时,会发生变质,高温下存在爆炸隐患。) 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相关债务和诉讼风险。等于说,以往高田安全气囊所涉及的责任或赔偿问题,均与收购方毫无关系。 均胜电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如今已在16个国家拥有研发及生产基地、员工超过20000人。该公司通过普瑞、KSS等子公司的海外并购,实现了全球化和转型升级,目前在全球智能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相关新闻 日本高田决定申请破产,债务超1万亿日元 规模为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 其美国子公司已申请破产 高田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气囊制造商之一、日本汽车零部件大厂,其产品几乎涵盖了市场上所有主流汽车品牌,全球范围内被召回的汽车总量已经高达1.2亿辆,并因此陷入破产的境地。 据日媒报道称,日本高田公司周一决定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超1万亿日元(约合90亿美元)。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称,高田破产案规模为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这一巨额债务也打破了由松下等离子显示器公司保持的日本二战之后的破产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当时负债5000亿日元,直到去年其债务才全部偿还。 另据路透社报道,高田公司的美国子公司也在上周日申请破产保护,其负债规模在1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之间。 缺陷气囊在全球致多人丧命 高田事件的起因是该公司在充气泵内使用爆炸性的化学物质硝酸铵,从而使汽车的安全气囊在碰撞后自动展开。当暴露在高温和潮湿的空气中时,这种化学物质会变质并迅速燃烧,从而炸开金属筒,并飞溅出金属碎片。 据媒体报道,这一问题在全球已导致至少17人死亡,180多人受伤。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已导致全球约1亿个气囊充气机和数千万辆汽车被召回。 高田气囊最初的问题始于2000年前后,早期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本田在2008年召回过4000辆气囊问题车型。而在2009年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告召回旗下产品,而数量甚至以千万计。 连国内市场也没有躲过问题气囊的侵害,最早的一起因高田气囊召回是在2010年7月1日,本田召回部分进口版2001及2002年款思域(Civic)和时韵(Stream)轿车,车辆生产日期为2000年8月7日至2002年7月22日。随后在2014年8月~12月,日产、本田、丰田、宝马相继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召回飞度、艾力绅、雅阁、帕拉丁、途乐、玛驰、奇骏、威驰、3系等车型,共涉及581443辆。 到了2015年,国内因高田气囊质量问题的大规模召回才正式拉开序幕。据中国质检总局统计,2015年我国汽车总共召回554.85万辆,其中因高田气囊召回的日系车就超过253万辆。 今年2月,高田公司承认欺诈,并同意支付10亿美元的和解金。律师在法庭上承认,该公司将不得不被出售以支付和解金。高田将向汽车制造商支付8.5亿美元以补偿召回成本,并向政府支付2500万美元罚金。高田已经为受害者支付了1.25亿美元。 一系列的召回和赔偿,最终让高田不得不走上破产保护的道路。 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 高田公司因为近年来的召回事件,已经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气囊事件的爆发也让高田公司失去了众多车企的信任,包括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福特等车企相继宣布未来的产品不会配备有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 在高田失去大部分重要客户的同时,其竞争对手已经在蚕食其原本拥有的市场份额,并且日本企业一直引以为豪的本土供应商体系也受到一定冲击。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并不为过,虽然这种体系能够依靠互信与忠诚度形成强大的利益共同体,但一旦某一方出现重大问题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不可估计的,而随着本田等日系企业抛弃高田,这一固有体系或将遭到动摇。 除了日本本土的Daicel公司和丰田合成株式会社,瑞典Autoliv公司和美国TRW公司也成了高田气囊的替代品供应商。其中2015年5月,Autoliv曾宣布,由于高田扩大召回缺陷气囊造成气囊替换零件需求增加,公司将扩大自己品牌的安全气囊产能,从而满足召回车辆所需。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界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