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宝”创始人冯根生去世

他根在慈城,一生都在实践宁波阿娘的话

    “我是一味中药,这味中药是甘草。普普通通的甘草,是诸多方剂中都不可缺少的药,成分复杂,药效不错,常常用来调和药性。虽然普通,作用却很大,生长在狂风大沙中,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

    说这话的是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创始人、国药工匠冯根生。4日凌晨,噩耗传来,冯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从中药厂到青春宝集团

    1934年,冯根生出身于医药世家,14岁时进入胡庆余堂做学徒。1972年,杭州市在原胡庆余堂制胶车间基础上创建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他让一个作坊式的中药加工厂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企业之一,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1992年,在杭州第二中药厂的基础上,冯根生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

    2010年8月,冯根生宣布正式退休。之后,冯根生罹患帕金森病多年。2015年10月,浙商总会成立,马云当选首届浙商总会会长,冯根生被聘为浙商总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今年“五一”前夕,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专程看望了冯根生。马云充满深情地说,在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冯根生仗义执言,给予他很大的精神支持。

    一生都在实践宁波阿娘的话

    冯根生是从慈城走出来的药王,宁波著名作家、江北区文联原副主席王静于2013年5月20日在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采访过冯根生,并由此形成一份珍贵的口述史。

    在口述史中,冯根生如是说:“我出生在杭州吴山脚下……我家是从阿爷开始离开慈溪老家(现为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到杭州来。阿爷云生我没看到过,听阿娘(宁波话,意为奶奶)讲,阿爷到杭州来是到胡庆余堂学生意,满师后就成了第一批药工。阿娘姓张,也是宁波人。父亲芝芳14岁在杭州一小药店学生意,18岁才进胡庆余堂学徒当药工。”

    胡庆余堂是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杭州创办的。冯根生的爷爷是胡庆余堂第一代药工。14岁那年,冯根生继爷爷、父亲之后,正式走进了百年药号胡庆余堂,成为一名小药工。

    “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冯根生的座右铭,他无数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这句话及它背后的故事。

    冯老在口述史中如是说:“也就在我接过母亲递过的小包袱那一刻,阿娘提高了嗓音,还有一句话你要记住,不管做什么,都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阿娘路上说的话对我以后的做人做事影响很大,特别是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从学生意开始工作了60多年,基本以此为准,而且人家请我作报告,在香港大学讲学时,我都讲到阿娘的这句话。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告慰阿娘,她的话我都做到了,无论是我当学徒,还是做董事长。”

    昨天,记者联系了胡庆余堂慈溪连锁店总经理王冲达。他至今仍记得与冯老会面的点滴:“那天,冯老强调了两个字‘戒欺’。对于‘中药毁在中药材上’的论调,冯老比任何人都心痛,每每看到中药材重金属超标或有人违规添加激素的新闻,他总是很难受。他对我们说,药业关系性命,万不可欺。‘戒欺’是胡庆余堂的祖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企业文化。他自己做了一辈子药,每时每刻都铭记着这个词。他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要时刻牢记这两个字。”

    对于自己的“根”,他从未忘怀

    虽然常年生活、工作在杭州,但冯根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宁波。王静告诉记者,冯老在当时的采访中提及:上世纪60年代初,他父亲回宁波老家替阿爷做坟,这是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当时他父亲还拍张照片,他一直保存着这张照片。

    王静采访冯老是在一个大雨天,见惯了场面的冯老很看重这次采访,冒雨前来,他解释说:“人啊,很有意思,越年长越念旧,前几年,我专门到慈城去寻过根呢,受到江北区委书记、慈城镇委书记的接待。我的根生在宁波,听说家乡来人,为我们老冯家写家史,尽管我对老家的记忆是零碎,但我不管下大雨还是要来的,跟你们说说学做生意与老家的往事。”

    ■延伸阅读

    与中药结下不解之缘的冯家和慈城

    苏冯村地处江北区庄桥街道西北部,整个行政村由东房、田野冯、申明亭、冯家弄、后新屋、后桥头、南天门、河西岸、西苏自然村组成。其中,苏冯村的冯氏是由慈城五马桥的冯氏迁徙而来。

    宁波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宁波市医药行业协会特聘专家张明介绍,慈城冯家历来有“金川世家”“南省名家”“明州望族”“冯半城”之称,慈城冯氏出自辅佐汉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的“大树将军”冯异。

    他的后代冯冕建安六年(201年)南下任句章尉,定居句章(原慈溪县金川乡,现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桥石神桥村),慈城冯氏便肇始于此。慈城冯氏在科举史上是出了名的“学霸”,创下65名进士、103名举人的辉煌,有“兄弟登科,一门两士”和“四世登科第,一门七进士”的佳话。在科举制度取消后,冯氏子孙在医药、金融、商业、工业领域也有不凡的业绩。1921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收编了200余位冯氏名人,其中慈城冯家就有14人。

    让慈城冯家扬名的,还是药。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以经营药业致富,名臣舒亶在《四明杂詠》中以“药肆万金饶”之句赞之。此后,冯氏世代以经营药业为生,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成为全国首富。应清政府之求,捐银30万两助饷,清政府以免税贩药的特权予以奖赏,其势力遍及江南数省。

    除了经商投资,亦商亦文、多业并重也是慈城冯氏极其显著的家族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报人冯梦云(原名冯恭茂),作家苏青(原名冯和仪),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等。

    “这个家族的千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形,不断出现波峰,当然也有低谷。按照冯家人自己的说法是,分为‘富的冯家’和‘穷的冯家’。但整体来说,冯家突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才冒出来。”王静的调查中显示,冯氏经商的行业以金融和药业为主,在近代,慈城冯氏投资(或经营)行业依次是药业23家,金融业11家,饮食业6家,占总数57.5%的药业当之无愧是冯氏的支柱产业。

    慈城,国药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在慈城,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药业是明清两代慈城商人的主业,几乎所有慈城的大家望族都有人从事药业买卖,以至慈城最终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国药业的大本营和国药业经营者的“黄埔军校”。数百年间,慈城产生了数十位国药业的巨商大亨,执中国国药业牛耳。

    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定宝曾对慈城药业作过系统调研。昨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慈城药材商在省内国内所经办的中药堂十分出色,不仅生意红火,而且久盛不衰。”

    北京同仁堂是慈城药材商乐尊育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京城前门大栅栏开设的药铺。在省内的杭州,除了由慈城药材商掌控经营权的“胡庆余堂”外,还有影响不小的九德堂、翁长春堂等,都由慈城药材商开设与经营。宁波冯存仁堂的缔造者冯映斋亦是慈城人,他长年累月深入陕西、四川一带偏僻山区采购药材,行销于上海、宁波等地,并在康熙初年(1662年)于宁波新街开办冯存仁堂,他的后人冯云濠扩大了冯存仁堂的事业,在宁波药行街开设冯万丰药号,其信誉佳,影响广,一度成了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与销售中心。冯云濠的侄子冯吾楼还将冯存仁堂的药材远销到香港等地。

    慈城药业为何长盛不衰?

    连绵千年的慈城药业为何长盛不衰?张明认为,从慈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去探索,其中原因有三:

    一是慈城地狭人众,自古以来有向外求生谋利的传统,在重仕轻商的古代都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不为良医即为良商”的小环境,使人乐于从商,善于经商。

    二是慈城“田家有子皆读书”,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而药业经营需要较高的文化基础。

    三是自北宋以来,慈城冯氏家族五马桥支系即以经营药业致富,历千年而不衰。药业的丰厚回报和利润使众多乡人为之向往,因此许多家族举合族之力经营药业,如董家、陈家、缪家、叶家、王家等都是这样。其强大的家族资本和良好的望族信誉可长袖善舞,屡战屡胜。而以孝义著称的慈城人,其特有的平和谦顺和诚信之道又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

    《鄞州文史》主编、宁波市著名文史专家戴松岳认为,冯根生是冯氏家族和慈城药业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宁波帮”的杰出代表,“能够立足传统,与时俱进,让企业扭亏为盈并屹立30年而不倒的,冯根生的确是一个传奇。”

    记者 童程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