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城有本130多年前的“日语词典”

整书没有一个日文字,很多标注的日语发音用的是慈城话

    哈云、倭多多、衣木笃、魔司俗、衣削,看到这些文字,市民肯定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些都是用慈城话标注的日语发音,意思分别是母亲、弟弟、妹妹、儿子和医生。

    这些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的注音词汇,都出自130多年前的一本“日语词典”——《无师自通东语录》。昨天,记者在江北区慈城镇退休教师谢永刚的家里看到了这本小册子。

    《东语录》:用慈城话标注日语的中文翻译

    记者昨天看到,这本书已经泛黄,外封面墨书“东语录”,内封刻有“无师自通东语录”几个字,前面有王惕斋撰写的《自序》,在文后还附有日常送收单据4份。

    《无师自通东语录》共39页,用汉字标注该日语的中文翻译,没有一个日文字。比如,在母亲一词的下面,标注了中文读音:哈云。

    全书分门别类介绍了天文、地理、时令、工匠、器皿、身体、禽兽等30门常用词汇和语句。根据统计,总共有日常用语781个、日常字句479句,全都用普通话和慈城方言一一进行注音,其标注相当有趣,且都能与日语里的发音对上号。

    比如,对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和缅甸6个国家,王仁乾的标注分别为矮美立革、英国库、夫懒司、而罗削、段亦之和八路美路。东京、横滨、神户、长崎、上海和宁波6个城市的标注则为拖交、摇架亨麦、可倍、乃额山既、局开和南哈。

    根据谢永刚的考证,王仁乾编印《无师自通东语录》主要是供初到日本的中国人,特别是宁波人最快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所用,出版时间大概在甲午战争之前,约1886年左右。

    王仁乾自编自印的《无师自通东语录》,极大地方便了初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商人等自学日语,同时,对促进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活动也产生过重要作用。当时,赴日经商或游学的包括慈城人在内的宁波人可谓是人手一本。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博导王宝平教授曾这样评价此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日语学习用书。

    王仁乾:在日创办“凌云阁”主营汉文书籍

    那么编著者王仁乾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谢永刚对他了如指掌,王仁乾是慈城镇黄山村人,字健君,号惕斋,其祖曾创办中华老字号“寿全斋”。

    1870年,王仁乾赴日本经商,后在日本创办“凌云阁”,主要经营汉文书籍、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丝绸等中国产品。从小就生长在文化氛围较浓的家庭,为王仁乾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他也是当时被日本政府允许住在外国人居住地仅有的13个中国人之一。在日期间,王仁乾和弟弟王治本一同开创了与近代日本文人进行诗文交流的先河。

    此外,《诊病奇侅》一书的序中还提及,“凌云阁”曾出版发行过明朝旅居日本学者张燧的史学著作《千百年眼》。

    1892年,王仁乾在日本不幸被马车撞倒,碾伤左臂,因久治不愈,失去一臂而成为重残者,因此晚号独臂翁,著有《独臂翁见闻录》等。

    1910年,王仁乾回国定居。1911年3月2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73岁。

    谢永刚:花了五六百元买下这一珍贵藏书

    王仁乾去世近100年后的2010年,谢永刚在网上发现,有人在出售这本《无师自通东语录》。他立即出手,花了五六百元买了下来。

    67岁的谢永刚退休前是江北区唐弢学校的教师,他喜欢研究古书籍,尤其是有关故乡江北和慈城的历史资料。每个星期天清晨,逛逛古玩市场的旧书摊,是谢永刚这些年来的一个习惯。

    其实,《无师自通东语录》仅仅是谢永刚几万册藏书中的冰山一角。

    记 者 林伟 

    通讯员 康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