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美丽而豪爽,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擅长将平凡的字眼变成金句;她麻利、泼辣,15岁就已成为报刊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她初出茅庐便一举成名,成为香港文坛的一朵奇葩;她和哥哥,还有金庸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她就是因热播剧《我的前半生》而重新受到世人瞩目的“女郎”——亦舒。 香港文坛的奇人 香港文坛曾有三大奇观:金庸的武侠、倪匡的科幻、亦舒的言情。亦舒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同时也是作家倪匡的妹妹。 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1946年,亦舒出生在上海,5岁时随家人从内地到香港定居。 她的祖籍是浙江镇海,却并没有回过宁波。在亦舒的《灯火阑珊处》里,不知是不是巧合,主人公叫做“江宁波”,或许是她和家乡间隐隐的情愫吧。 亦舒少年成名。15岁念中学时,就在《中国学生周报》写稿,写得又勤又快又好,常有报刊编辑追到学校来向她要稿,使她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她敏锐、麻利、泼辣、执着的性格。 亦舒的语言风格跟她早年的阅读爱好有关。12岁时,她就开始读鲁迅的《野草》,十六七岁时,在一个杂志社里蹲着读完了鲁迅杂文。她曾说:“随时随地翻开《鲁迅全集》,一切疑难杂症都得到了解答,真不在乎旁人想什么写什么。夜半看鲁迅,乐得手舞足蹈。” “我崇拜鲁迅,崇拜曹雪芹,崇拜张爱玲……”这影响了她后来一针见血、爽快犀利的文风。亦舒最钟爱的小说是鲁迅的《伤逝》,她认为“这故事的悲剧在不停重复”。她的小说《朝花夕拾》沿用了鲁迅散文集的名字。小说《我的前半生》里的涓生和子君,则沿用了《伤逝》中男女主角的名字。 中学毕业后,她即担任香港《明报》记者,写新闻、专访和娱乐消息,写人物尤其生动。金庸曾亲自指点她:写文章应该尽量写得浅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浅白最易懂。 1973年,亦舒留学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任新闻官,最后成为专业作家。 无论在哪个阶段,亦舒都没有放弃写作。她的作品量非常大,有三百多部,而琼瑶只有她的五分之一。她上午八九点钟起来写作,今年71岁的她至今一直保持手写,不用电脑。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后,很多亦舒粉跳出来骂,也有很多人好奇亦舒看过之后的反应。遗憾的是,亦舒不肯再接受采访,连书的宣传也不做。如今她隐居在加拿大,与世隔绝。 辛辣到被称为“师太”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样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这是亦舒最广为人知的名言。文字虽不华丽,却很真实。“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文如其人,亦舒作品的风格,就是她自己的性格。 “不读亦舒终身误,一读亦舒误终身”。这是读者给亦舒作品的最高评价,因为不读,所以懵懂;因为读了,所以懂得,反而绝望。久而久之,人们把洞悉世情、绝顶聪明的亦舒称为“师太”,认定她修炼成精。 亦舒的辛辣老练,由来已久。年轻时代的她就很反叛,母亲曾说她“敏感,情绪化,容易激动”。长大后的她脾气也不好。早在张爱玲和胡兰成那纠葛的情缘里,亦舒就有过出场。当时,张爱玲和她的朋友虽痛恨胡兰成,却没有明着骂,只有亦舒发了文章,将胡兰成骂成了“落水狗”。而作为张爱玲的粉丝,亦舒也曾将张爱玲的《相见欢》批评成了“琐碎难读之物”。正是这股直爽,令张爱玲记住了这个宁波人。 还有一个段子,说亦舒曾经打电话给好友,用三个小时骂了香港所有女作家,第一个骂的是林燕妮。亦舒曾在香港政府新闻处工作,查过林燕妮真实出生年份是1941年,而林自己声称1948年。她骂赵雅芝最是难听,说这个女明星穿衣品味很俗,最恐怖的装束是穿黑丝袜隐隐露出红色脚趾头。 香港演艺圈她喜欢章小蕙和林青霞。亦舒曾说到林的一件毛衣好看,林马上会说“下次带来送你”。林青霞觉得香港人待她好,亦舒功不可没,“有你挡着,谁敢骂我嘛”。 蔡澜说,亦舒骂起人来从不留情,香港文坛很多人都被她骂过,只有四个幸免,那就是金庸、李怡(天地图书的创办人)、倪匡和蔡澜。有趣的是,亦舒和蔡澜、倪匡“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有什么仇,而是多年的生活习惯。 倪匡懂妹妹的风格,“亦舒的小说充满了幻想的色彩,那是一种追寻式的幻想,虚无缥缈,但又类似夸父追日执着而不肯放弃,甚至不讲究结果”。 亦舒的恋爱和婚姻 有人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是对亦舒精神的最大背叛。“师太”有名言:做人,最要紧的是姿态要好看,可以失婚失恋失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失态。而马伊琍演的子君,处处歇斯底里,最后还是在男人指点下,成为霸道总裁的小白兔。只有剧中不靠婚姻的“白骨精”唐晶,尚能算是亦舒“女郎”的继承者。 生活中的亦舒是一个要强的女性。初中时,亦舒穿着中学校服去交稿,想着一定要为自己买一件衬衣。那时一千字稿费仅六块钱。她写足一万字,才从百货公司买到一件衬衣,花去三十七块半。当然,她也会穿着蓝色的牛仔短裤,套一件退了色的T恤,坐在大饭店里吃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她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喜好,从不受外界干扰。 亦舒性格的决绝,也可从她的几段感情中看出。她早年与画家蔡浩泉相恋,19岁怀孕生子,三年后离婚,孩子归蔡浩泉抚养。最初几年偶有探望,但后来蔡浩泉另娶。亦舒很少提及儿子,到后来就当没发生过。儿子长大后拍了部纪录片来寻母,很轰动。 第二段,是岳华。有人说岳华是亦舒从演员郑佩佩手里抢来的,彼时认识不久,岳华送她回家,她说自己好害怕,让他送自己上楼。有次她发现岳华和郑佩佩藕断丝连,因为太生气,在岳华宿舍里,将刀插在他的床上,还把他的西装剪得粉碎。岳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评价亦舒:“她是一个有趣的女仔,她有她独特的脾气。她是否爱我,我不太清楚。因为她的性格……比较特别。” 两人最终分手,据说是因为郑佩佩写了一封信给岳华,亦舒十分生气,将信向报纸公开,导致郑佩佩后来的家庭出现问题,岳华愤而分手。多年后,亦舒移民到加拿大,在超市遇见过岳华,却各自把对方当空气。 倪匡对妹妹毫不留情,说“亦舒的脾气不好,男人受不了,乃人之常情”。 亦舒的第三段感情,是40岁时通过相亲认识的,对方是港大的梁教授。亦舒很辛苦地生了一个宝贝女儿。这一段感情有没有结束不清楚,有人发现她去年写的东西大多数只提女儿,已经不太提教授。 现在的亦舒已经平和很多,曾有位记者问她,你的人生到了现阶段,是否还有什么遗憾。她引述吴霭仪的话回答:“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除了真正想得到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得到了。何况,以我这般的资质,却得到了那么多,如果还说有遗憾,是多么不礼貌的事。”嗯,非常“亦舒”。 附:亦舒语录 年轻的朋友,我讲了几十年,还打算一直说下去:一个女子,必须先凭双手争取生活,才有资格追求快乐、幸福、理想。无论如何要有职业,因而结识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对象,届时,可以结婚生子,也可以独身终老,这叫做选择,亦即是自由。 真正属于你的爱情不会叫你痛苦,爱你的人不会叫你患得患失,有人一票就中了头奖,更有人一本书就成了名。凡觉得辛苦,即是强求。真正的爱情叫人欢愉,如果你觉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错,需及时结束,从头再来。 一个人走不开,不过因为他不想走开;一个人失约,乃因他不想赴约,一切借口均属废话,都是用以掩饰不愿牺牲。 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记者 顾嘉懿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