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还有傍银行的骗局,让你防不胜防 在生活中,除了傍互联网、傍高科技等的骗局之外,还有傍银行的骗局,让你防不胜防。 即使是被看作安全系数极高的银行理财,也存在不少骗局。 不要看到“银行”两个字就觉得安全 提起假银行,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银行还会有假的,还真有。前两年,南京宣判的“假银行案”中,从建筑外部的银行门面,到内部的LED显示屏、叫号机,甚至柜面上都有穿着“制服”的“银行职员”在处理业务,和真银行一样。该假银行运营期间共向443人吸收资金4.23亿余元,实际造成131人损失1.49亿余元。 还有一种情况是,叫“银行”的不一定是银行,北京银监局就曾为此发过声明,称有单位、个人申请取得含有“银行”“Bank”字样的商标或预核准单位名称,并将其通过广告牌、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为防止类似信息引发公众误解,银监部门提示消费者注意风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规银行网点都会在营业大厅显著位置公示中国银监会统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开办银行须经过银监会审批,不是随便一家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开展银行业务的。” 所以,随着银行越来越多,不要看到“银行”两个字就觉得安全有保障,没听说过的银行一定要谨慎对待,尽量选择熟悉知名的银行去理财。如果碰到名字陌生的银行,不妨联系当地的监管部门问一问,是不是真的银行。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验金融许可证、企业营业执照等证书、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官方网站等途径,判断有关单位是否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资格。 买银行理财产品应登录其官网查实 相比假银行,假银行理财出现的概率更大。在5月底,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还打出一则公告,称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向客户宣称与浙商银行存在业务合作关系,曾代理销售浙商银行一款名为“瑞金”的理财产品。经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调查,这是该公司的虚构代销行为。为此,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还郑重声明,“我分行从未与任何类似财富公司开展代理销售理财产品的合作”,提醒客户不要上当。 还有一种的隐蔽性更好,银行“内鬼”作假。今年4月,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30亿元假理财案能轰动全国。假理财被揭缘于一位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拍了一张该理财产品的照片,发给他在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的熟人,询问这款又保本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在其他支行或渠道能否买到。 还有一种银行理财“飞单”也得小心。银行员工被投资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与其他投资公司“勾结”,以银行的名义出售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并过分夸大收益加以蒙骗,导致投资者上当。这些理财产品,很有可能是高风险的基金甚至是私募产品,利息会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很多,理财经理还会向你承诺很安全,但是要求你保密。一旦出事,这种情况银行是不会赔你钱的。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案件都有着一定共性,如高收益、客户经理服务多年投资者已经异常信任等。因此,在银行买理财产品时,除了要搞清这是银行自己的产品还是代销的产品之外,还可以登录其官网,或者拨打官方服务电话咨询查实的方式,来给自己加一道保险。 记者 周静 提示 警惕高息,远离骗局 骗局反复重演,很大程度上不是骗子多高明,而是我们被自身的弱点俘虏了。 纵观宠氏骗局的各种版本,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高息。月利30%,日息1%……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们投资理财,当然追求收益,但是碰到低风险高收益这种违背投资规律的产品,必须心生警惕。远离金融骗局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贪念,对异于正常范围的超低价、超高收益保持警惕,避免盲目追求高回报。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需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或地域范围内投资、消费。自己搞不懂的投资产品,就等自己搞懂了再去碰吧。只要本金在,机会永远存在。 加强学习金融知识以及提升防骗辨识能力也同样十分必要。比如以下几点。 有担保≠真担责 “我们所有的借款项目都有担保公司担保,所以您可以放心,到期后,本金、利息一分钱都不会少。”乍一听,多好啊,不仅收益高,还能有担保公司兜底,自然不怕风险了。但事实上大部分平台采用的只是“一般责任保”而非“连带责任保”,前者只是有限责任,若担保金额超出担保公司的能力,其完全可以申请破产、拒绝代偿,兜底的不是它,而是投资者。 有抵押≠有权处置 更多人愿意相信有抵押物的借款项目,可是,房屋抵押借款并非万无一失。比如,当房屋先于抵押存在司法或者行政限制的时候,此房屋是不具有被抵押的权利的,与之相对应的平台就不具备处理这类房屋的权利了。平台房屋抵押贷款业务当中,有时会出现抵押房屋存在尚未还清其他贷款的情况,再融资属于二次抵押。在法律上,二次抵押是合法的,但风险不可小觑,当借款人因某种原因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的时候,处置房屋之后,平台出借人没有优先受偿权,从而可能得不到或者不能全得到赔偿。如果借款人抵押的房屋是借款人唯一的一套房屋,而且面积较小的话,风险也比较大。 包装的背景不可轻信 骗子不包装自己,怎么能令你上当呢?一些金融骗局就是打着海外投资公司背景,或者高大上的政府部门“认证”。如果说高收益平台以利益诱人,那这些高大上的招牌则打的是“安心牌”,但实际上,很多平台的资质都是伪造的,海外背景也有夸大的成分,甚至捏造。投资者要小心辨别。 记者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