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韵乐队排练,弹钢琴的是谢礼安。 |
中午12点,70岁的杨浩良早早吃完午饭,将装着4本厚厚曲谱的手拖车拉出家门,辗转一个小时后,走进瑞金医院门诊大厅。4年来,他每周奔走4个医院,不为看病,只为弹琴,酷暑寒冬,很少缺席。 在上海,像杨浩良这样的音乐志愿者还有36岁身患绝症的谢礼安,66岁刚切除脑部肿瘤的杨文侠,86岁的郑雅秀和她的姐妹们…… 这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用音乐留住时间,陪伴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 治愈系琴声让患者驻足 7月22日,瑞金医院,看病的人比平时少了很多,不再嘈杂。 大厅左侧有一架钢琴,周围摆放着一圈盆花,如同一个小型舞台。下午1点,杨浩良喝了几口水,穿上志愿者马甲,把写有“杨浩良”的名牌放在钢琴上,将几本曲谱依次排开。 琴声响起。大厅里的人慢慢围过来,钢琴旁边的座椅逐渐坐满了,很多人站着听。 杨浩良脚打节拍,双手高高抬起再“拍”向琴键,身体不时跟着节奏摆动,弹到欢快时,微笑着抬头望向四周。 从《上海滩》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从《雁南飞》到《天路》,从《谁不说俺家乡好》到《我衷心地谢谢你》,大多是欢快的乐曲,琴声潺潺流淌,一首接着一首,还有不少人点歌。他会百首以上流行歌曲、民歌,发现邓丽君的歌受到普遍欢迎。 有人拿起手机拍照,有小朋友跟着音乐蹦跳。曲毕,有人带头鼓掌,有人找他合照,还有人问他年纪多大了,弹了多少年钢琴,问他钢琴应该怎么学。 作为上海的一家三甲医院,瑞金医院有大量重症患者来此看病。 身患重病的高中生李木晨来医院复查,准备离开时,听到了欢快的钢琴声,就找座位坐下,从下午1点一直听到4点才走。 一对老年夫妇在门诊大厅坐了很久,边听音乐边等儿子办住院手续。丈夫前不久查出了癌症,准备化疗。妻子说,听到琴声,“心里没有那么堵了”。 还有穿着病号服的住院病人前来驻足聆听。 用“最后”三年做志愿者 杨浩良1947年出生在上海,弹了60多年钢琴,曾以教学生弹钢琴为生。年轻时,他是上海起重机械厂的技术人员,曾赴日本留学。 2013年9月,杨浩良被确诊为冠心病,转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治疗,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难度大,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但最终手术很成功。复查时,他发现医院正在招募钢琴志愿者,就报名了。2013年12月的一天,他第一次在医院里弹钢琴,开始了音乐志愿者之路。 杨浩良说,自己曾有做医生的梦想,很尊敬医生,就用琴声报答医院和医生,把快乐传达给大家。 后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把钢琴撤离大厅。杨浩良想继续弹琴,医院就添置了一台电子琴放在走廊里,杨浩良的琴声再次响起。 如今,他在上海的4家医院弹钢琴,一周演奏4次。 一同在瑞金医院做志愿者的江苏徐州人杨文侠,2014年身患肺癌,术后康复,没想到脑部又长了肿瘤,今年4月28日在瑞金医院做切除手术。 她问主刀医生,手术后病情会怎么发展,医生告诉她保守估计还有三年时间。 一个月后,杨文侠申请做瑞金医院的音乐志愿者,每周弹琴一次,一次一个小时。住在浦东女儿家,每次来回要3个小时,先坐779路公交,再转两趟地铁,但她不觉辛苦。 杨文侠有一个“护花使者”。“他可黏我了,我去哪儿都跟着”,每次出门,丈夫赵世清都陪着她。她弹琴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拍视频。 “她做志愿者很开心,比待在家里好”,赵世清支持妻子做志愿者,但担心她太累。生病前,杨文侠曾是运动健将,最喜欢唱歌跳舞,古筝、钢琴、架子鼓都能摆弄,还会做衣服、鞋子。现在身体虚弱,很少出门,连续弹琴一个小时会累。 因为做手术,她一块儿头盖骨没了,有乒乓球那么大,有时会头疼。杨文侠想用音乐让病友们别紧张、放轻松:“怕也没用,还不如开开心心地过。” 只要有人听就继续演奏 2012年,瑞金医院为门诊大厅配备了一架钢琴,开始招募音乐志愿者。 瑞金医院社工部负责人汪敏娴说,医院每年会有800人次志愿者来提供服务,不过流动较大,长期服务的约数十人,大多是老年人。 其中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5年来“从一而终”,她们是瑞金医院的老年大学钢琴班,大部分是退休医护人员,清一色“娘子军”,13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最大的87岁。 83岁的班长韦琍琍回忆,钢琴班成立已有十几年,成员情同姐妹。最开始,她们连五线谱也不认识,现在已经会不少曲子。每次到医院演出前,钢琴班的老师会“把关”,只让她们在医院弹熟练的曲子。 瑞金医院把周二和周四留给她们。13人轮流值班,每次值班安排两人,一人弹琴,一人负责回答观众的问题。韦琍琍解释,弹钢琴应该专心,不能被打扰,要把音乐传递给病人。 郑雅秀白发苍苍,但精神状态很好,浑身散发着光彩,自称“80后”。被问到年龄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她86岁了。她喜欢古典音乐,但偶尔也弹流行歌曲,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弹琴时,有一个病人吹着长笛与她合奏。 上海的冬天很冷,“娘子军”也坚持弹钢琴,韦琍琍回忆,冬天弹琴手容易冷,弹了一会儿就会僵硬,好几次有人送热水袋给她暖手。 身为瑞金医院的退休麻醉医生,郑雅秀觉得有了钢琴后,门诊大厅环境好了很多,“大家没有那么急躁了,以前吵架很常见,现在排队挂号、等电梯基本没人吵架了”。 和韵乐队也在医院长期做音乐志愿者,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的12人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中4人患有癌症。36岁的谢礼安最年轻,15岁后接连患上白血病、脑癌和乳腺癌,如今已无法再承受手术,只能靠药物维持。医生说她能活到现在是个奇迹。 “我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人帮过我,我想回馈他们。”谢礼安说。 束颖萍的女儿也在乐队中做志愿者。在束颖萍眼里,这是一群“音乐发烧友”,虽然一般在医院演奏到下午4点结束,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听,就会继续演奏下去。 琴声给七旬老人增“粉丝” 除瑞金医院外,仁济医院、中山医院、龙华医院等上海的大医院都配备了钢琴,对志愿者的弹奏水准也有一定要求。 辗转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弹琴的杨浩良,4年来培养了很多“粉丝”,结交了很多朋友。 退休公务员朱小林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去仁济医院听钢琴演奏,还做了一个影像光盘送给杨浩良,顺带送了他一本厚厚的曲谱。 杨浩良也有回馈,他帮这些朋友挑钢琴、调钢琴、修钢琴,偶尔还举办音乐party,邀请大家一起happy,以乐会友。 上周六下午,听琴的人不只是病人,还有周边居民,知道医院有钢琴演奏,特意赶来。 下午4点,杨浩良弹了3个小时,志愿服务时间结束,他又多弹了20分钟。弹完后,他拿出螺丝刀,将钢琴上两根松了的螺丝拧紧。之后,他坐到一旁的椅子上,和等候多时的两位“粉丝”聊了起来,看起来有些疲惫。 手术后,杨浩良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会一直弹下去。 杨文侠前不久也进行了复查,医生说按她目前的状态,可能会活得比三年更久。 据《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