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青 摄 |
叶挺帅气硬朗,年轻英俊,虽然是个军人,却有着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外表,以及温文尔雅的风度。 第一次北伐前夕,广州的共产党员都说,国民革命军中“二叶”的军服是最漂亮的,“二叶”指的就是叶挺和叶剑英。叶挺还会把军帽上的铅丝圆圈拿掉,看上去像极了一顶苏联红军的军帽,显得很是别致。 “大有作为”“虎虎有生气”是叶挺留给人们的另一个印象。左翼剧作家阳翰笙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他在广州的一次汇报会上首次见到叶挺,即发现对方说话简明扼要,观点准确有力,并且动作干练,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气势磅礴、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叶挺的主要教育履历都跟军事有关,先后就读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军校,他原系粤军系统的中级军官,曾在孙中山的警卫团任营长,后来被派往苏联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共旅莫支部。 北伐伊始,国民革命军中有共产党员担任政治工作,但军事领导权大多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为此,中共决定在各军中建立一支从军事到政治全部由自己领导的部队,这就是独立团。 最终,由于形势变化剧烈,计划没有能够完全实现,仅在张发奎的第四军中建立了由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后来被称为叶挺独立团。叶挺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共党员中唯一掌握正规军队的干部。 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经孙中山同意,中共曾自筹经费和武器,组编了一个连编制的“大元帅府装甲车队”。该车队所有人员都被编入了独立团,核心成员周士第还担任了团参谋长。除此以外,又从黄埔军校抽调一部分党团员,加上滇军干部学校的一部分人(内有少数党员),就把独立团草创时期的架子给搭了起来。 独立团的大部分连以上干部、一部分班排长都是党团员。战士则多为从两广和湖南招募的农民,与那些常年混迹于军营的“兵油子”不同,他们更富有朝气和可塑性。 叶挺独立团初建时有两千人,但只有两挺重机枪,其他全是粤造的七九步枪。即便在那个年代,七九步枪也算是比较差的,但人员素质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 就在阳翰笙参加的那次汇报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去拜访叶挺及其独立团,叶挺毫不含糊地说:“请同志们放心,我绝不会给党丢脸!” 在北伐中,独立团担任了先遣队角色,他们果然一鸣惊人,首战就打垮吴佩孚的六个团,接着攻向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直至武昌。 按照张发奎的说法,北洋各军以吴佩孚军队的战斗力为最强,吴佩孚本人亦以精通兵法著称,尤其贺胜桥一役,吴佩孚亲自进行指挥和布阵,为了能够死守下去,他甚至还动用了执法队,将擅自后退的官兵斩首示众。 然而不管吴佩孚如何拼死组织抵抗,都无法阻止独立团的一往无前。独立团智取平江、汀泗桥,强攻贺胜桥,勇登武昌城,可谓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据周士第回忆,两湖民众从这时候起就称独立团为“铁军”,同时第四军“铁军”的名号其实也是由此而来。 独立团虽隶属于第四军,但一直在军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共可以通过叶挺,独立自主地成立新兵连、新兵营、特别大队,独立自主地任免调动干部,而无须预先经过师长、军长批准。 打下武昌后,当时还在第四军担任师长的张发奎话中有话地对叶挺说:“你们这个独立团真是‘独立’的。” 叶挺听了,立即顶了回去:“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独立,我们现在才能坐在武昌城内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