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拆迁地块建起的宁海天明湖公园 |
“三改一拆”行动自2013年启动至今,已经四年多了,一直持续不断地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不少市民会发现人居环境在悄悄地改变,昔日脏乱差的地块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我的获得感: 出了家门就是 “城市绿肺”,真爽! 潘照兵 宁海县桃源街道 桥下潘村村民 前天下午6时,潘照兵吃过晚饭后,从家里走出来,步行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天明湖公园。 立秋后宁海天明湖公园在黄昏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宁静安详,不少周边居民和游客被美景吸引,前来游玩或散步。只见蓝天白云下, 一幅美丽的生态水墨画徐徐展开,花儿悄悄开放,鱼儿水中嬉戏,白鹭空中飞翔,让人感到那样的优美和谐。 有关资料显示,天明湖公园占地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公园一期建设占地面积约25696平方米,于去年2月完成建设。今年年初开工的天明湖二期工程占地面积350660平方米。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已经成为宁海的“城市绿肺”,并成为一大景观,也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49岁的老潘说,出门就能看到公园,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以前村子周边都是违法建筑和废弃的工棚,平时污水横流,夏天蚊蝇乱飞,环境很差。” 作为桥下潘村经济合作社干部的老潘说,两年前,天明湖地块借助“三改一拆”的东风启动了拆迁程序,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拥护:这种民生工程,我们坚决要支持。有的村民主动拆除了该地块儿上搭建的违建,也有的村民想不通,邻里之间就互相做工作,促其尽快搬迁。他们村被拆迁土地面积5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00平方米,不到半年就全部完成拆迁,最后安置在天明花园。现在说起这事,村民们都感到自豪。 天明湖公园建成之后,不仅能调节洪水,还承载着城市绿肺、养生休闲、运动健身等功能,从而达到生态绿地、亲水空间、城市景观之间的和谐发展。好多人根本想不到,如今令人惊艳的天明湖是在脏乱差的拆迁地块上建起来的。 现在,桥下潘的村民搬进了城里才有的小区,停车场、煤气等设施齐全,过上了市民生活,生活水准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档次。最舒心的是,天明湖公园近在咫尺,他们成为周边居民最羡慕的群体。 一组数据:四年受益群众达73.6万户 从2013年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计拆除违建面积8956万平方米,完成“三改”建筑面积11293万平方米。全市拆违涉及土地面积4549万平方米,“三改”涉及土地面积4362万平方米,旧住宅区、城中村改造受益群众达73.6万户,既有效消除了存量,又有效控制了增量,拆除整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建。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725万平方米,占全年任务123%;累计完成“三改”建筑面积2596万平方米,占全年任务216%,在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又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通过“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美丽宁波建设,使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增强了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部门之言: 让群众从 “三改一拆”中 提升人居环境 刘鹏程 宁波市“三改一拆”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保障组组长 四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三改一拆”工作不放松,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取得了累累硕果。“三改一拆”是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实施“三改一拆”,就是要打击侵占公共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为,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长治久安的正义行动。我市“三改一拆”开展四年多来,善于借势借力,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担当,全力以赴改善市民人居环境,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在“三改一拆”实施的四年中,也是我市改善城乡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最快的四年,体现了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的初衷要求。“三改一拆”实施之前,违建现象屡禁不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城乡建设成本,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就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三改一拆”实施后打出了声威,不但拆出了特色、绿色及城市形象,更拆出了公平正义和生态,优化了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实惠。 “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也优化了生态环境、先进产能、资源要素、有效投资的供给,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市各地纷纷以拆促转,倒逼产业升级,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改一拆”虽然已经实施了四年,但决不意味着可以鸣金收兵、偃旗息鼓。针对难题,我市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找短板、补短板工作,将这一工作稳定扎实地推进下去,以达到最大化地改善民生和经济环境的功效。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路敏艺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