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理论研究是务虚工作,但王军锋的论文写作总是着眼大事,落在实处;都说埋头写作是枯燥乏味的,可王军锋却觉得这是种享受,乐此不疲。 心怀家乡,从现代物流到对外开放,从政治法学到社会民生,都是他的研究领域;笔耕不辍,20余年、300多万字、10多次获部、省、市级政府优秀成果奖,是他在理论写作道路上留下的脚步印记。在“务虚”中“务实”,或许就是王教授学术研究屡屡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着眼大事 心怀家乡 写了二十多年论文的王军锋老爷子,昨天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之邀前往复旦大学,以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教授的身份做一场关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报告。而被邀请的原因与过去一样——论文。 今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召开前一个月,王军锋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金砖国家合作平台与我国经贸发展机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发表,再次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以中央重大决策、国际重要事件、重大战略机遇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发展和自身所学撰写分析文章并提出观点、给出对策是近些年来王军锋论文写作的一大特点。从“一带一路”到“金砖国家”,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不如是。 “立意一定要高,因为只有思考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战略发展机遇,论文才有时效性、前瞻性;但落脚点一定要实,先要分析形势、趋势,将自己所学所想表达出来,使读者了解事件,再提出观点、对策,使读者有所启发、对实践提供参考,这样论文就有了可操作性,才真正有用。”现年66岁的王军锋对论文的写作方法颇有心得。 而在王军锋所撰写的大部分论文最后,他总是能结合宁波的实际,对宁波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是宁波人,生于斯、长于斯,推动家乡的发展是我所有论文的初衷。如果我的理论成果能给宁波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推动地方经济改革做一些理论指导,将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笔耕不辍 天道酬勤 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喝一杯水,开始写作,奋笔疾书三个小时后吃早饭,这已经成为了王军锋的生活常态。“早晨是我写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喝一杯水让血液循环顺畅,不吃早饭是因为饥饿使人清醒。” 王军锋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得过奖、进过企业、到过机关,当过干部,最后走上讲台。 但真正开始写论文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年10月,他的第一篇论文《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几点探索》出炉。“现在看来,当时似乎心血来潮写就的文章,其实凝聚了我多年来对于宏观经济和国有企业走向的关注与思考。” 1994年,该文在《中国水产》第一期作为重要专论文章发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而当1996年国企改革正式起步后,对照改革的实际进程和发展方向,发现与他文中所提的观点大致相同,这坚定了他论文写作的信心。 从此,王军锋的写作生涯便一发不可收,他在《新华月报》《科技日报》《国际商报》《求是内参》《经济研究》《人民法院报》等权威内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领域涵盖了经济管理、现代物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治法学、社会民生等,写下了300多万字文章,并10余次获部、省、市级政府优秀成果奖。 同时,王军锋先后在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担任经济研究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多项,培养的许多学术骨干,如今正活跃在宁波经济的各条战线上。 而在2015年应浙冮万里学院邀聘,担任学院大宗商品研究所所长之后,王军锋再次迎来了写作高峰期,《宁波人才创新链短板及完善对策研究》《四个发力、五大发展,推进宁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波:港口经济圈引领宁波新常态》《“一带一路”倡仪背景下,“走出去”最新趋势与政策思考》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港口》《宁波经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中国流通经济》等国家、省、市重要报刊期刊发表,获得学术界与同行的好评。 “论文能屡获殊荣,有什么秘诀吗?”记者不禁问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最重要的还是勤奋。”王军锋的回答十分简单。 每天,他都要阅读大量的报纸期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宁波日报》等他都要详尽阅读,仔细研究。而在看报纸时,他手边总少不了放一把剪刀,看到重要的文章,便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以后每次回看,总是受益匪浅。 同时,他还喜欢与人交流,无论是学者、工人、老人、小孩,他总是乐此不疲地与他们探讨各种问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因此他的论文总有创新型的提法与观点。 “我的论文重复率不到7%,每次写作,我都力求展现全新内容。”他介绍。 老骥伏枥 再闯新路 如今,王军锋又多了一项新的工作。2014年组织推荐,他被海曙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宁波海曙法院人民陪审员。这对年逾六旬的王军锋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做经济研究,我干了20多年,心里多少有些底。但从事司法工作,我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 于是,他开始恶补法律知识。每次开庭前,认真阅卷,了解案情;庭审中,关注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履行职责,听取审判长或主审法官对案情法理分析,不放过任何细节;合议时,根据案件事实认定、法律理解、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把所思所想梳理成条、归纳总结并适时发表意见,做到用心陪审、用情感人、用力工作。 近三年来,他参与的刑事、民事、商事、行政诉讼、知识产权审理各类案件达400多件。 “法律实践的新工作让我又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法庭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最佳场所,也是从务虚到务实的最佳途径。”他说。 而在担任人民陪审员的过程中,王军锋再次拿起了自己的看家本领——2015年6月25日《人民法院报》(理论版)发表他撰写的文章《新常态下人民陪审制度建设》,其理论研究成果在另一个陌生领域再次获得好评。 “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会唱歌,四不会打牌、炒股。实际上,工作之余,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写论文’这件事上。与其说写论文是一种享受,不如说在理论研究道路上,这种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是我快乐的最大源泉。”王军锋说。记者 乐骁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