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业报国 造福桑梓

——宁波甬港联会首任会长俞佐宸

年轻时的俞佐宸。
俞佐宸、周竹君和家人在一起。

    解放前,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金融家和实业家;解放后,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后,他牵头创立了甬港联谊会,团结海外“宁波帮”帮宁波。

    10月21日晚上,一部以原宁波和丰纱厂总经理俞佐宸为原型的话剧《和丰纱厂》将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上演。话剧展示了俞佐宸与和丰纱厂休戚相关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爱国实业家,俞佐宸的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紧紧相连。

    

    接办和丰纱厂

    1892年,俞佐宸出生在镇海俞范村,家中有兄弟三人,姐妹六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1907年,15岁的俞佐宸被送到宁波咸恒钱庄当学徒,两年满师后他就当上了咸恒钱庄的账房。后来,他相继担任中国垦业银行宁波分行、天益钱庄、天一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的经理,还先后投资了四明电话公司和太丰面粉厂等企业。俞佐宸的哥哥俞佐庭也是一位金融家,他比俞佐宸大三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俞家兄弟就已经是沪甬两地商界的知名人士了。

    创建于1905年的和丰纱厂,是解放前代表宁波工业的“三支半烟囱”中的一支。1932年,受日本棉纱低价倾销的影响,和丰纱厂上半年亏损44万元,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1933年8月,和丰纱厂董事会在上海开会,纱厂负债80万元,虽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但股东们无力经营,董事会决定对和丰纱厂宣告清理。作为和丰纱厂监察人的俞佐宸站出来反对,他认为轻易宣告破产并不明智,和丰亏损的原因是经营不善和管理腐败,如果加以整顿并好好经营,和丰纱厂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于是,俞佐宸被推为总经理,接办和丰纱厂。

    俞佐宸一方面以厂基作抵押,向上海中国垦业银行取得了200万元的贷款作为流动资金,另一方面着手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他不仅禁止纱厂管理人员损公肥私使用工厂的材料和修理工,还以身作则自降工资削减开支。对于工人,他提出了纱厂工人死后有安葬费和女工享有产假等规定。此外,还与场内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开发出了“荷蜂”“金财神”品牌的高质棉纱新品。到1937年初,和丰纱厂的纱锭年产量达到2.6万枚,纱厂迎来了解放前的鼎盛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1940年1月20日,因为车间里机器摩擦发热引起火灾,和丰纱厂木结构的厂房和主要生产设备被付之一炬,经济损失达600多万元,2500名工人全部失业。第二年,日寇在镇海登陆,宁波沦陷,俞佐宸不想为日寇服务,他和家人开始流亡生活。抗战胜利后,俞佐宸重返家乡。1946年5月,停办了5年的和丰纱厂在废墟上重建并恢复生产,俞佐宸满以为自己可以有所作为,却没想到通货膨胀日甚一日,他经营的几家企业因物价飞涨几乎朝不保夕。俞佐宸实业救国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在苦闷中,他也和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有过接触。宁波解放前夕,一些工商人士选择离开宁波去香港或台湾。党组织通过宁波工商界人士沈曼卿传口信给俞佐宸,希望他留在宁波保护好工厂迎接解放,俞佐宸立即去找了他敬重的宁波地方耆老毛懋卿商量,毛懋卿告诉他自己已经选择了留在宁波,俞佐宸于是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筹建东恩中学

    解放后的宁波百废待兴,俞佐宸等工商人士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共渡难关。无论是劳军支前支援灾区还是认购公债,俞佐宸等都积极带头。1952年11月,宁波市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俞佐宸当选为副市长,同时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1月,宁波市工商联合会成立,俞佐宸当选为主任委员。同年5月,民建浙江省宁波支会筹委会成立,俞佐宸当选为筹委会主任委员,全面负责民建、工商联工作。此后,他先后担任了第一至第六届民建宁波市委会主委、第一至第八届宁波市工商联主委职务。

    俞佐宸一直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1957年,他邀请毛翼虎帮助他创办华光中学,华光中学筹办了近一年后终于建成,因为政策原因,华光中学后来与另一所中学合并。1962年,旅港爱国商人王宽诚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了故乡宁波,因早年与王宽诚在宁波共过事,俞佐宸被安排负责接待王宽诚。老友重逢十分亲热,其间,俞佐宸询问王宽诚是否想在家乡留点纪念,王宽诚当即表示想办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俞佐宸很赞成这个想法,马上与有关部门联系,经初步测算,建造这两所学校需人民币约70万元。王宽诚慷慨地表示他在上海、广东和福建等地每处都捐资100万元,在家乡也捐100万元,多出来的钱就充当办学经费。

    为了建成这两所学校,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筹建委员会,俞佐宸担任筹建负责人。中学校址选址在距离市区25公里的横街镇凤岙村。经过四年多的筹建、施工,1966年初,一所耗资30万元,占地21亩,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体育楼、大礼堂、实验室和阶梯教室等完备设施的中学终于建成了。王宽诚给学校命名为“宁波市东恩中学”。

    遗憾的是,不久“文革”开始,横街的东恩中学未能招生开学,仅作为学农基地使用。1984年,宁波市政府决定在市区重建东恩中学,选址在原来泥桥街华光中学的旧址上新建东恩中学校舍,办华侨子弟普高班。新的东恩中学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建成了,俞佐宸写信给王宽诚,请他书写校名,1985年1月,俞佐宸收到了王宽诚寄来的”宁波市东恩中学“七个大字。在学校落成典礼上,王宽诚出席并设立了“王宽诚教育奖金”,还亲手向第一批获奖的师生发放了奖金。

    

    牵头创办甬港联谊会

    “文革”中,俞佐宸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相信党和人民,还鼓励夫人周竹君也要相信党,和他一起克服困难。拨乱反正后,人民生活和国家秩序步入正轨。1977年,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相继恢复,俞佐宸被任命为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顾问。1979年,俞佐宸被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会议,碰上了前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王宽诚,两人见面谈了很久,他们都想在有生之年再为国家和家乡的改革开放做出贡献。

    这次见面后,两位老友常有书信往来。俞佐宸多次在信中介绍家乡的变化,并诚恳地邀请王宽诚回家乡看看,为家乡的建设献计出力。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的王宽诚在一封回信中说:“为国家出力,匹夫有责,然而我个人力量微薄。旅居港澳及海外的宁波人多且富有经济实力,如果将这些人都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王宽诚还在信中建议在宁波和香港两地分别成立甬港联谊会,由联谊会负责香港宁波籍人士与家乡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以吸引更多爱国人士参加家乡建设。俞佐宸看完信后很感动,他认为王宽诚目光深远建议非常好。随后,马上以书面形式与王宽诚联名给市里打了报告,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谷牧等中央领导的赞同。这在全国都成为一个创举,邓小平同志后来发出了“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

    1980年7月28日,由220名旅港宁波籍实业家组成的香港甬港联谊会在香港成立,8月8日,王宽诚被推为首任会长。1980年10月31日,宁波甬港联谊会成立,47名会员大部分是香港甬港联谊会会员的眷属和亲友,王宽诚亲自率领香港甬港联谊会代表团32人专程来甬祝贺。在这次成立大会上,俞佐宸当选为宁波甬港联谊会首任会长。

    1981年11月,受香港甬港联谊会邀请,宁波市经济考察团访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波市第一次正式组团访港,因为年事已高,夫人周竹君代表俞佐宸前往访问。考察团不仅与20多家香港企业洽谈了业务,还商定由香港甬港联谊会筹资100万元港币作为家乡的教育基金。第二年,香港甬港联谊会受邀来宁波访问。

    1985年春,俞佐宸因病去世,但他和王宽诚牵头创办的甬港联谊会继续发挥着作用。两地的甬港联谊会自成立以来,为促进宁波的经济发展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甬港联谊会成立30余年来,发动会员向家乡捐资兴办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及修桥铺路等项目达上千项。近年来,两地的甬港联谊会还为甬港两地的青年一代搭建起了交流平台,增进两地青年的交流交往。

    记者 陈爱红 

    本文参考资料:

    《俞佐宸和我》周竹君自述、王晓舜 编著

    《百年和丰》宁波出版社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