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喜迎十九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亲假”有望获立法保障

社会各界热议《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

    为积极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今年年底前将进行二审,明年将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有望成为我省首个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在近日的意见征求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老小区居民:

    期盼“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

    重阳节快到了,最近江北桃源社区正在进行居民摸底,打算为80周岁以上老人送去长寿面。“调查发现,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桃源小区80周岁以上老人一下子从60多人增加到了97人,增幅达60%!”社区党委书记乐依萍告诉记者,附近社区棚改拆迁,不少高龄老人不舍得离开市中心,还是选择了就近居住,买了二手房,落户到了桃源社区。

    事实上,单从“账面”看,桃源社区的老龄化并不算夸张。截至去年年底,桃源社区共有2369户4500多个居民,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近800人,占比达17.3%。但因为社区有5个小区,除了两个高档小区和一个部队小区,剩下的两个老小区几乎一半以上居民是退休人员。乐依萍在做退管人员的登记中发现,整个桃源社区的退休群体已达1000人,大部分居住在辖区的两个老小区内。

    碧波日湖,这原本是不少人羡慕的存在,但在桃源社区,它却硬生生隔开了辖区的5个小区。以湖为界,湖东湖西各自分布。从居家养老场所的设置来说,这一特殊情况也为老人们的“家门口”养老增添了不少麻烦。

    以桃源小区为例,真正属于社区的养老活动用房,只有一个70平方米的图书室。小区大门口的老年活动室,其实是业委会的“物产”,只是委托社区进行管理。因为小区没条件成立自己的老年食堂,白沙街道不得不出面进行统筹,为辖区5个社区建了一个统一服务的老年食堂。

    至于老人最爱的棋牌室、曲艺活动室,则在距离桃源小区2公里外的日湖东面的日湖花园,步行要近30分钟。

    “已经有老人给我们提意见了,说想借书得去一个地方,要办养老认证等事情得去另一个地方,如果要唱歌、打牌,还得再去另一个地方。你们能不能把图书、棋牌、活动室、社区办公室都弄到一幢楼里,别让我们跑来跑去这么累了?”乐依萍说,面对这样的投诉,他们也很无奈。

    今年十一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宁波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提出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标准配建,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建或者已建成住宅小区无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或者现有用房未达到每百户15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建标准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以社区为单位,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解决。服务用房要相对集中,通过允许异地安置等方式在服务半径内统筹配置。

    “政策是好,但也有担忧。我们听说有新建小区,开发商给配套的养老用房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空间结构上都比较差,社区拿到根本没法用。”乐依萍说,最好立法能对这方面有所规范,让社区也提前介入,争取最大程度便民。

    从标准来说,桃源小区远未达到每百户15平方米建筑面积养老用房。“小区门口不是有店面房吗,能不能盘下来为居家养老做服务?”不少居民的这个提议让乐依萍只能苦笑,“这都是钱啊,我们社区又没有这块资金来付房租。”她建议,能不能在立法时参考老小区物业补贴办法,给予社区一定补贴,让社区可以出面去租赁相近的配套房,用于居民的就近养老。

    敬老协会会长:

    希望多关注老人精神生活

    2013年10月,宁波首家失独老人照护院正式开张。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是这个特殊的养老院“背后的男人”。今年9月底,在海曙区社会老年智库建设工作会议上,崔德海作为首批19位老年智库专家之一正式上岗。

    “草案在制订初期,就听取过各方意见,当时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家单位。”崔德海说,他首先要为条例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点个赞。“为居家养老立法,宁波走在了浙江前列,但目前国家对居家养老服务尚未进行明确界定,宁波对此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案。”

    《条例(草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支撑,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崔德海认为,这样的总结非常到位,也体现了咱们“宁波特色”。

    目前海曙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5.3万人,占总人口的24.5%。在崔德海看来,这个庞大的数字,决定了老年人是一座巨大的人力服务资源富矿。但目前的社会难点是,真正的养老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难度最大。”崔德海说,现在保姆都市场化了,请一个照顾失能老人的保姆不好找,价格也比较高,没有四五千元一个月,人家都不肯干。就算请回家去了,可能照顾了一段时间就甩手不干了。“比起带小孩,照顾失能老人当然要累多了。”

    在崔德海看来,另一个难点是老人普遍的精神孤独问题。很多老人不愿意走出家门,闷在家里,电视看到后面也厌了,平时想找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有的老人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常常提早准备了一大桌子饭菜,因为只有这时,子女才有空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

    崔德海说,他很希望立法能破解这些难题,把照护失能老人的人力资源库给培养起来,同时更多关注到老人的精神慰藉,从身体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完全的照顾。

    子女焦虑

    探亲假能不能立法保障?

    《条例(草案)》厘清了家庭、政府、社会、市场等供给主体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边界,提出“按照家庭尽责、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保证质量”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分工。

    看见“市场运作”几个字,今年68岁的陈兴明有些坐不住了。他对记者说:“最怕就是提市场化,这样以后住养老院啥的,价格会不会高到承受不了?”现在陈师傅住在海曙一个老小区内,和老伴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小三房,子女住得不远。两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有8000多元,日子倒也过得惬意。陈师傅盘算着,现在老俩口还能动,先住在家里,等以后身体实在吃不消了,看能不能住进养老院去。“最好条例能对此进行一定约束,可别让市场‘飞’起来了。”

    今年39岁的刘毅清虽然不是老人,但也格外关注居家养老立法。《条例(草案)》中的子女探亲休假支持政策,让他很有话说。他的老丈人3年前身体不好住院,他和妻子怎么都请不出假去全心照顾,说花钱请陪护,老丈人不舍得,最后只好叫了一个亲戚来帮忙。

    “父母到底是自己的,不能什么都推给社会和政府。”前两年春节晚会上一首《当你老了》,唱得刘毅清潸然泪下,他暗暗在想,自己要是为了工作而错失了陪伴父母最后的时间,会不会因此遗憾。看见《条例(草案)》中提到的子女探亲休假照护老年人,他很希望宁波能用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子女的应尽之责。

    记者 滕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