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泽民在高峰论坛上。 |
商报讯(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雷默 文/摄)不要让走出去的文学变成了消失的背影,要让“走出去”变成“走进去”。昨天上午,第五届宁波(国际)文学周的重头戏——“文学的海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逸东豪生酒店举行,国内外文学“大咖”汇聚一堂,围绕“文学的本土格局与国际视野”这一主题,深入研讨当下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该如何融合。高峰论坛由《世界文学》主编、著名翻译家高兴主持,翻译匈牙利文学的专家余泽民在论坛上作了《如何让“走出去”成为“走进去”——铺设文学丝路的经验谈》精彩发言。 余泽民是祖籍宁波慈城的匈牙利文学翻译家和作家,自1991年秋季出国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匈牙利。他翻译过当代匈牙利几乎所有知名作家的作品,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作品,所以国内读者更熟悉他的译者身份。其实,作为作家的余泽民十多年前就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这本书曾在2005年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对文坛有些了解的人知道,入选这套丛书,就意味着作者得到了文坛话语圈子的认可。 余泽民认为,文学国际交流中重要的环节就是把外国的作品引进到中国,让中国的作品走出去。我国在引进外国文学作品方面做了较多工作,而在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方面还有所欠缺。 首先,中国文学作品要走出去,主要靠国内的翻译家和国外的汉学家,但是现在国外的汉学家无法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现代文学。譬如80岁的匈牙利著名汉学家姑兰女士,她是欧洲一个出版社专门负责亚洲文学作品的编辑,即便如此,她也已经25年没来过中国了。如何帮助国外汉学家及时、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学现状是一个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 其次,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不是作品被翻译成了译本就完成,还要有外国读者阅读它们。这就要了解外国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中国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文学作品到底能够满足外国读者哪些方面的需求。许多中东欧地区的读者,其实要看的不是中国文学本身,而是要通过中国文学作品看中国人现实的生活。 中国文学作品如何从“走出去”变成“走进去”?余泽民具体提了几点建议:首先,打造翻译家平台,方便译者和作家的沟通,让国外的汉学家能及时了解中国文学的整体信息和交流途径。其次,让翻译后的中国文学能够进入当地的课堂,尽可能多层面地与当地展开合作。具体的落地方法有:建立作家写作站;与所在国的出版社、文学杂志社合作;与当地书店、文学评论界和媒体合作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让中国文学能够整体地出去、落地,进入当地人的阅读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