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收益率再度上行,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热情不减。据Wind统计,3个月期银行理财收益率已达4.74%,创2015年10月初以来新高。与此同时,今年上市公司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达9629.95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逾16%,距离万亿元关口仅一步之遥。上市公司如此“钟情”理财,让投资者质疑其不务正业。 银行理财收益连涨11个月 数据显示,10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3%,比前一个月上升0.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自2016年12月以来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连续11个月上涨。 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银行理财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预期收益率分别达3.89%、4.46%、4.74%、4.76%。而6个月至12个月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4%,12个月以上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2%。其中,3个月期收益率更是创2015年10月初以来新高,而6个月期品种早在10月也达4.80%,同样创2015年10月初以来新高,目前仍在4.75%左右徘徊。 从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来看,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4.09%,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2%,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2%。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钟情”理财 据Wind统计,10月以来,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规模已达1180.09亿元。而年内A股市场1048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达9629.95亿元。其中,新湖中宝今年累计购买理财产品222.83亿元居首,温氏股份、珠江啤酒、五矿资本、中国动力年内累计购买银行理财均超100亿元。此外,必康股份、海信电器、光启技术、长生生物、浙数文化、兆驰股份、大商股份、智度股份、三一重工、通威股份、联络互动、浦东建设、三元股份、东方网力等今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都逾50亿元。 尽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有其合理性,在没有合适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可以增加一定的理财收入。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将资金用于理财,无疑会让投资者感觉上市公司不务正业。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上市公司置主业不顾而“钟情”于理财,或将导致大量资金“脱实向虚”,影响公司长远发展。不少上市公司一边募集资金,一边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显然会让募集资金变了味儿。 对此,证监会年初就曾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记者 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