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书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秦绝色美人——西施

    清代徐震《美人谱》评说:历来令人思慕的美人有二十六位,前三位乃西子、毛嫱及夷光。徐震相信西子及夷光乃两个不同的美人,而现代学者倾向相信西子即夷光,亦即是西村的施姓美女施夷光。然而,亦有人提出“施”乃姑娘之意,故“西施”即西村的姑娘之意,却不知所据何书。

    西施之美丽,众所周知;然而,西施的生平事迹,非人人知之。西施乃越国诸暨苎萝一村庄的女子,亦可谓中国古代首位美女间谍,以美色迷惑吴王夫差,为越国复国大计而自我牺牲。

    西施的高尚情操,为历朝史家称赞;西施的美貌,令她的命运变得不平凡。《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令使者于国内寻找美女,才在苎萝山卖柴维生的家庭,觅得名为西施及郑旦两位美女。使者为她们订制罗裳锦衣,教她们言行举止,让她们于土城山学习,并到临都城培训,三年后学成献给吴王夫差。

    西施在被挑选之前,纯是一名浣纱女。据《孔皋会稽记》所载,西施曾于土城山边浣纱:永兴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山边有一块石块,据说是“西施瀚沙石”。“瀚”字疑与“澣”字通用;“澣”是“浣”之意,即是西施昔年浣洗的石块。

    西施之美如何

    《慎子》记载毛嫱和西施是天下至美的女子,可见先秦时期,毛嫱及西施乃天下公认的美艳女子。

    西施的容貌如何?史籍没有记载,却见于诸子之文。《庄子》记述西施之美,连她心痛时紧皱双眉亦显得美艳动人:西施身体有少许毛病——患有心绞痛,痛时会双眉紧皱;邻里的丑女见她皱眉的样子异常美丽好看,返归后亦捧着心口紧皱双眉;邻里的富贵人见到丑女如此状态,留在家中闭门不出外;贫穷的人看见丑女如此模样,领着妻儿赶忙避开她而行。庄子感叹丑女只知皱眉之美态,而不知皱眉为何会美丽好看。常人皱眉是不好看的,但西施因为容貌异常美丽,即使皱眉亦让人感到美艳动人;反之,丑女本已长得不好看,再皱眉则更难看了。

    西施之美艳,据云只合天上有,非人间所能觅;人人见到她会为之惊魂动心,视她为神女、神人。据晋代王嘉《拾遗记》所载:越国有两名美女,一名夷光(西施),一名修明(郑旦),以献于吴王夫差。吴王珍而重之,以华美的椒花宫殿安置二人,又以一串串细珠为垂帘,而向内偷望的人没有一个不为她们的美貌而动心消魂,都说她们是神仙。吴王因为受美色迷惑,怠懒国家政事。及至越国士兵攻入城门,才抱着两名美人逃入吴苑(即长洲苑,今江苏吴县西南)。《拾遗记》记述:越军攻陷吴国,见西施与郑旦两位美人立于竹树之下,皆以为是神女(现代称作女神),只管观看而不敢侵犯。可见,不论是吴国或越国人,皆视西施为神人仙女。

    西施之美能倾国倾城,她与郑旦竟令叱咤风云的吴王夫差不爱江山爱美人。西施在吴国之时,得夫差百般宠幸。据闻每次她入巿集,百姓若想一睹她的美貌,先要付钱。《孟子注疏》引《史记》之言云:越王勾践献西施,吴王夫差十分宠幸她。每次她入巿集,人们想见她的,要先捐付一文钱。

    西施之美,美得令人愿意付钱看。即使她的图像也令人赏心悦目,汉代王符曾云:绘画西施及毛嫱之图画来观看,可令人赏心悦目。但他亦明白绝色美女不能为凡人所有,故补充说:不及丑陋的妻妾可以随意使唤于眼前。王符之言明显点出美女与丑女之别——美女非人人可拥有,亦非凡夫俗子可使唤;丑女则可以随意使唤,伴随自己身边。

    西施年纪若何

    西施之美艳令她名留青史,但亦令她年轻命丧。《墨子》曾指出西施之所以被沉溺于江中,是因为她长得太过美艳所致。

    坊间有两句顺口溜:“西施死时四十四,四十四时西施死。”顺口溜不知何人所作,却或多或少令人相信西施大概卒亡于四十岁之后。中国文学及戏曲更有不少美丽的传说,云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隐居避世,泛舟五湖。事实是西施年轻时,还是美艳无比之时就被杀害了。以下是笔者对西施生卒年的粗略推算:

    勾践十二年时(公元前485年),越国使者寻得西施,以古代女子十四五岁可出阁为例,假设西施该年约十四五岁。她被使者发掘后,接受三年歌舞言行教习后入吴国——即十七八岁左右被献给吴王夫差。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时西施已服侍吴王约九年。吴国亡后不久,她亦被杀。则西施之生卒及活跃时期,该为公元前500—前473年之间,死时只有二十六七岁左右。对古人而言,二十多岁的她是美艳的少妇;对现代人而言,她只是一名青春女子。

    西施之死

    有关西施之死,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云她与越国大夫范蠡泛舟五湖而去,过着隐居生活,安逸终老。二云她为吴王夫差所杀而沉溺于江中。三云她为越王勾践沉死于江中。

    第一种说法有唐代陆广微《吴地记》支持。陆氏记述:勾践令范蠡寻取西施以奉献吴王夫差,西施于路上与范蠡私通,三年才到达吴地,期间生育一孩子。两人行至嘉庆县南一百里的亭时,儿子已一岁而能说话,故将该亭名为“语儿亭”。陆氏又引《越绝书》云:西施令吴国灭亡后,再回到范蠡身边,两人泛舟五湖而去。

    然而,今存汉代袁康所撰之《越绝书》根本没有此记载。何况,两人私情之说于情理亦不通。西施与范蠡皆知身负复国大任,前者虽乃天真少女,早知己身归国有;后者乃越国大夫,知亡国之恨,如何敢在此国仇家恨未雪之时,百姓未可安居乐业之际,明目张胆私通生育?更何况,范蠡送西施至吴国,不会只有他一人护送,身旁的侍卫及婢女皆在,如何私通生孩子而不为人传至越王勾践或吴王夫差耳中?何况《墨子》早有西施之沉死江中皆因长得美貌之说,印证西施最终被杀,又何来复归范蠡而泛舟五湖之事?

    明代学者徐树丕不认同第一种说法,他提出第二种说法:当吴国将亡之时,吴王夫差逃至阳山自尽,自尽之前必先杀西施,以令己之所爱不为仇人所辱。若西施为人沉江而死,亦必定是吴王夫差亲自下达的命令。范蠡具有高尚情操,又是有智慧之士,娶亡国妃子为妻,是不可能之事。

    徐氏认为吴王杀西施合乎情理,但范蠡娶西施则不可能。先秦时代,一国灭亡后,其妃子夫人会为新君所纳或强占,以羞辱前朝君主。吴王夫差如不想所爱妃子落入敌人怀里,待自己死后受辱,将爱妃先杀掉亦有可能。尤其是,如果夫差终悟自己中了美人计,后悔昔日不听忠臣伍子胥之言,令伍子胥沉溺江中,今日亦有可能因怨恨而使人以相同手法杀西施。问题是:一、吴王夫差异常宠爱西施,多年情深意重,能否狠心下令杀之则成疑问。二、越国攻破吴国都城,正值兵荒马乱自身不保之时,是否还有心思大费周章沉西施于江中?要杀也是一剑痛快解决。为此,徐氏的说法亦存有疑团。

    第三种说法源自《吴越春秋逸篇》之言:吴国灭亡后,越国将西施沉于江中,步昔日伍子胥被放进皮袋沉江的后尘。明朝杨慎《丹铅余录》亦云:吴国名臣伍子胥被谮而死,西施亦有出力。伍子胥死时,是用鸱夷(皮革制的囊袋)袋之而沉溺江中。吴国亡后,越国亦将西施沉死于江中,以报伍子胥之忠诚;而范蠡离开越国时,亦自号鸱夷子。

    杨慎之说等于认同西施在越国攻破吴国都城之时未死,亦暗合晋代王嘉《拾遗记》所言,越国士兵见西施及郑旦两人时,因为两人的美艳,以为是神女而不敢侵犯。吴国灭亡后,越国有更多时间考虑如何处置西施,亦可大费周章将她沉溺江中。问题是:为何沉溺西施以报吴国伍子胥之忠诚?原因可能有三:

    一、古人迷信,忠烈臣子伍子胥之死乃西施直接造成,怕其精魂来扰,故杀西施以安抚伍子胥之贞魂,免越国受扰;

    二、在上者刻意杀西施以昭示越国臣民,大凡祸害忠臣者,皆不得好下场;

    三、因西施之美艳,令天下君王不能自持,杀之以免越国步吴国之后尘——因美色而亡国。

    此三点原因,显见越王勾践奸狡之心,为得天下而不惜以为国牺牲的女子做祭品。与此同时,更可显见先秦时代女性地位低微,尽管西施乃天下绝色美人,也不外乎成为政治人物的棋子。《墨子》云:现今正当世代凌乱,寻求美女的人众多,美女虽然不出门户,人们亦多登门求取。当权者为求达到目的而不惜千金求索美女,达成目的后则弃如敝屣。西施之死,除了因为她长得美艳的缘故,亦因为她遇上一个狡诈的国君勾践。

    范蠡自号“鸱夷子”离开越国,相信乃西施死后之事。笔者相信范蠡取此绰号有自嘲之意——嘲讽自己是该被放进皮囊投弃江中的人。若果寻得西施的越国使者正是范蠡,护送她入吴国的也是他,则范蠡可谓是那个亲手断送西施一生幸福、夺走她性命的人。若果西施没有被选进吴宫,她大可嫁得有情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过着安逸的生活,晚年成为含饴弄孙的祖母。因为被选入吴国,要以己身侍奉敌国君王,功成身退后又被己国君王勾践杀害。范蠡号“鸱夷子”,既是自嘲,亦是对昏君越王勾践的讽刺,对舍身为国的美人(西施)终身的悼念。为此,若云范蠡对西施无怜惜之情是说不通的;但若云他与西施有私情则欠缺真凭实据。

    正史有关西施的记载甚少,仅见于越王勾践及吴王夫差的事迹中。西施死后,其事迹广泛流传民间,成为文学及戏曲的题材,历千古而不衰。直至现代,人们好以西施代表美人,也流行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情郎的眼中,心仪的女子如何丑陋也变得像西施一样美。西施之美与高尚的品德永存世间,后人纪念她而雕刻的石像,更见于中外地区。节选自《美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