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市场监管之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林渔特产品专管专控

“三品一标”规模和质量有效提升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湿热适中的地理环境不仅带来舒适的宜居环境,更有大量鲜活可口的农林渔特产品,满足市民食欲。那么,这些土生土长的鲜活产品,相关部门又是如何把关其质量的呢?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

    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性措施。目前,该项工作已被列入地方农业部门一把手工程,而且被写入多个重要文件予以明确、鼓励和扶持。据悉,自2002年以来,每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品一标”发展的资金达到600万元,补助对象和补助力度也在不断优化完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农业部门严格执行农业部“严格审查、严格监管,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24字方针,部门之间、市县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共建“三品一标”产品的质量安全屏障。

    就目前来看,我市“三品一标”总量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189个,产地面积195万亩。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例达57.7%。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52个,产品1024个,面积181.56万亩,产量104.9万吨;绿色食品153个,面积12.6万亩,产量14.5万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种植面积25.5万亩,产量18.2万吨。

    林产品重点防农药残留

    坚持从源头严格把控林特产品质量。一方面加强林业标准化生产,各区县(市)根据各自林特产品特点,重新修订杨梅、葡萄、蜜梨、水蜜桃等林特水果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并印制150000份入户入社,指导农民按标准、按模式图生产;每年对林农开展相关林特产业的质量安全培训,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强调安全风险点控制。据统计,仅今年1~10月,全市共举办各类林农培训班286次,其中市级培训4次。

    另一方面抓好农药源头管理,实行高毒农药退市制度。“因为高毒农药和高风险农药对林特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较大,所以,我市通过多年实践,按照‘协会倡议、企业承诺、执法监管’的原则,严格实施高毒农药市场退出机制。”据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起,已有克百威、氟虫腈、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毒死蜱、三唑磷等24种高毒高险农药退出了市场,从源头上有效规避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残留问题。

    为了保证林特产品上市前的质量安全,靶向性的三级检测机制同步启动。不但经营主体自行开展检测,当地农林部门和市级林业部门也依实情对上市前食用林产品开展监督抽检。“今年共完成抽检451批次,检测合格率达100%。”该负责人表示,从检测结果分析,我市食用林产品总体上安全性高。当然,也存在有待进一步提高或改进的地方。“比如,仍有一小部分桑果、杨梅被检出农药残留,尽管都在标准限值之内,但因其直接食用的特性,安全隐患还是存在的。”

    水产品标本兼治

    渔业标准化是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我市一贯按照“产管并举”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建设,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制定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各1项,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和改造面积1.8万亩,完成投资7616万元;新认定(证)无公害产地27家、无公害产品38个、复查换证40家,新增市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

    进一步完善初级水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并纳入省渔业主体调查信息系统,完成初级水产品质量追溯点建设40个。推进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全市新建疫病追踪点4个,开展水产品及苗种检疫528批次,检测疫病等参数3480项次以上。与此同时,加强对水产捕捞养殖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引导和督促,全年累计培训生产主体1176人次,与养殖户签订责任书、承诺书700余份,发放告知书和宣传资料1600余份,强化主体第一责任和诚信自律意识。

    积极开展“一打三严”“两违两超”“大黄鱼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治理行动。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场所621家,其中水产养殖场462家,海捕虾船或运销船101艘,水产苗种场58家,责令整改11家,移送公安机关2起,行政处罚3起,罚没金额2.1万元。

    通讯员 张淑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