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陵寝是帝王坟墓的专有名词,其使用权一直被皇家所垄断。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与伦比的财富,他们深信自己死后可以成神,可以入地升天,可以转世投胎,可以对人世、对后代继续施展威力,因而他们在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寝营建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皇帝们为了在冥间生活得更为安全、舒适,他们实行厚葬,死后将生前敛聚的大量奇珍异宝随葬地宫。他们为了使这些随葬珍宝免遭盗失,不仅把陵墓修建得坚固异常,把地宫修建得相当隐蔽,而且采取了许多保密措施,并故意制造了许多神秘的舆论。因此,从陵寝诞生的那一天起,皇陵及其地宫就被套上了神秘的光环,而且随着封建化的不断加深,这个光环越来越大,皇陵地宫也就变得越来越神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汉文帝刘恒生前就为自己营建了霸陵。一天,他到陵园巡视,环顾四周山势,触景生情。他联想到过去多少皇(王)陵被盗,即使是英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明主也难逃劫难,不由得感慨万千,回过头来对群臣说:“嗟乎!以北山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身旁的大臣张释之回奏道:“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憾焉?”文帝听后大为感悟。在厚葬成风的当时,他却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推行薄葬: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不起丘垄;陵制务从俭约,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专以瓦器随葬。临终之时,他又留下遗诏,改革皇帝崩逝后天下臣民“重服久临”的旧制。 汉文帝的思想和做法,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赞扬,曾经影响了一部分帝王。但总的来看,在封建社会,帝王及其后妃们实行厚葬始终占据着主流。也正因为如此,皇陵地宫中那些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使得那些贪婪之徒垂涎三尺,昼夜谋算。他们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盗掘了一个又一个皇陵地宫,帝后尸骨狼藉,随葬珍宝被洗劫一空。 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下殿堂,所以也称地下宫殿。出于保密的需要,关于皇陵地宫的结构、规制,史书上很少记载,往代档案又毁坏、遗失殆尽。所以,历朝的皇陵地宫一直神秘难测,迷雾重重。秦始皇陵地宫到底被盗与否,流传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至今依然扑朔迷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由于结构异常坚固,未遭盗掘,其地宫的真面目也就无从知晓。皇陵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古往今来,人们作出了种种的推断和猜测。 有人说,皇陵地宫是一眼巨大的井,井水深不可测,下通海眼,井内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帝后棺椁被几条巨大的铁链悬在水面之上,长期被阴凉奇寒的水气所吸,棺内尸体永不腐烂。 有人说,地宫内由高人设计安装了无数机关暗器,地下到处是翻板、陷坑、穿地锦,顶部设置了连弩、飞刀、毒箭,闯入者踏进地宫一步,将会立即被擒,或顷刻间变为肉酱。 有人说,地宫内充满了毒气,人若进入,立即中毒,气绝身亡,化为一摊脓血。 还有人说,为了不使地宫的秘密外传,陵寝建成后,将所有参与修建地宫的人秘密杀死…… 1956年5月,由历史学家吴晗发起、周恩来总理批准的明定陵地宫发掘工程正式启动。1958年9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这一发掘的重大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明定陵地宫的发掘、整理、开放,第一次揭开了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世人:皇陵地宫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神秘。皇陵地宫不是一口井,帝、后棺椁是放置在石制的棺床上的。地宫内更没有什么机关暗器。 明定陵地宫如此,明朝的其他帝陵地宫是否也是如此?明朝以前的历代陵寝地宫是否与之相似?明朝以后的清朝皇陵地宫又是什么样子? 这一连串的疑问,表明定陵地宫的发掘开放还没有完全揭开神秘的面纱,皇陵地宫仍然迷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