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大东干活的时候,他养的狗总跟在身后。 |
 |
洒复合肥 |
 |
铺鸭泥 |
 |
铺砻糠 |
 |
浇水 |
 |
用温度计测温度 |
在奉化萧王庙街道上汪村的一片竹林里,49岁的汪大东正在忙活。这是一片雷竹林,他先往竹林里洒了些复合肥,又挑来鸭泥(鸭棚里稻草与鸭粪的混合物)铺了一层,最后用砻糠覆盖,再浇水,相当于在竹林里铺了一层厚厚的被子。浇水是为了发酵,发酵就会升温,过几天他还要检查砻糠下面的温度。老汪说,这就是雷笋覆盖栽培技术,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温度、湿度、厚度、肥力等四个环节,最好保持在24℃-25℃。约20天后,雷笋便会从垄糠中钻出来。采用这种技术,可使雷笋上市时间提前3个月。 雷笋上市时间提前,身价便会成倍上升。老汪算过,每亩竹林的雷笋能让他赚差不多4万元。 今年9月3日,“溪口雷笋”在北京被认定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这是继奉化水蜜桃后奉化十大农产品中又一个地理标志。“溪口雷笋”主要分布在奉化溪口镇及相邻镇的20多个村,总申报种植面积4.6万余亩。记者 刘波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