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5毛钱,用坐地铁的时间,通过手机APP上一堂由名校教授、行业大师带来的高质量课程,在不知不觉间妥妥地提升了认知水平——这就是时下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的“充电”新方式:购买在线精品课程、大咖专栏。 用户:跟大师的智慧“脸贴脸”,感觉真好 姚洋是个“85后”,有一次刷手机时无意中发现了“逻辑思维”公众号,进而发现了跟它关联的一个叫做“得到”的APP。“因为之前听‘逻辑思维’的节目就觉得‘脑洞’很大,很能加深对事物的看法,于是关注了一下‘得到’里面的付费精品课程内容。”姚洋说,从此他发现了一个“知识蓝海”,也给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从商业思维、股市分析、历史解读到情商培养、亲子教育、美学修养,在该APP里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精品课程、专栏。课程以短音频+文字方式展现,每期音频为5到20分钟左右,一期或者一年的课程或专栏价格从9.9元到200元不等。据姚洋说,目前他已经购买了七八个课程,碎片时间变得“高能”很多。 同样喜欢购买在线课程的还有年轻妈妈周女士。热衷于英语学习的她,每隔45天就从一个名叫“薄荷阅读”的公众号上购买4本原文书音频,同时也给4岁的女儿在新东方“多纳学英语”APP上购买英语绘本、自然拼读课程。周女士认为,相比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实体店英语课程,这种20元就能购买10个视频的课程要实惠得多。 生产者:“高性价比,低时耗率”是吸引用户的必杀技 事实上,如今在线学习已逐步普及。而通过生产者的改良,让课程变得“高性价比,低时耗率”,则是这些精品课程或专栏吸引用户的必杀技:坐几站地铁的时间就能上一堂北大教授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平均每节课花费不到1元;每天5毛钱就能跟着著名的“Dr. 魏”学习如何养孩子;花69元可以聆听40堂美学大师蒋勋带来的中国文学课…… 这一切,正如“得到”APP所描述的那样:为用户节省时间,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帮助你完成知识升级。同时,一些精品课程或专栏还会建立微信群作为讨论阵地,学习中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在固定时间通过群聊跟授课的大师直接沟通——这种性价比对于想要提升自我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有诱惑力。 除此之外,“开拓了眼界”是很多用户的另一个共鸣。“因为很多专栏都是一些大咖在做,这就相当于我们直接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可以跟他们站在同一个角度、高度看问题,感受他们分析事物方式,所以个人认知、眼界都可以跟着提升。”一位“90后”用户这样告诉记者。 专家: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不是将学习变得碎片化 在线付费精品课程的走红是互联网时代和快节奏生活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互联网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 宁波大学教育技术专家黄冬明表示,这种在线精品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在成本、时间、设备方面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在技巧、技能、课堂答疑层等方面,确实也效能突出。“特别是那些有‘充电’需求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多个课程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解决工作中某方面的不足。”黄冬明说。 但是,他也指出,从深度学习、体系化知识学习方面,在线课程仍存在过程被碎片化、不利于系统化学习的现象。“我也关注了‘得到’APP的一些课程,但我发现周围交了钱后能坚持学下去的人不多,这是系统学习、深度学习的难点。”因此,黄冬明建议年轻人在订购课程或专栏时,要确立好明确的目标、周期,持续保持吸收知识的动力和兴趣。换言之,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不是将学习变得碎片化。记者 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