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书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厚的文化修养

    很多人喜欢看书,可惜不会选择好书,结果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害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大家很痴迷于求新求变,以为书上一些乱七八糟的观念才是新的,从而相信这些观念,因此贻误了很多人。

    很多老师很会教书,也有爱心,但是他们只会讲故事和教知识,不懂得什么叫道理。而我们了解历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历史故事和史实中吸取经验,归纳出我们所需要的道理,用来解决人类当今与未来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看起来学富五车,但有时候又完全没有常识,这是现代人非常可悲的地方,也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诸葛亮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一般人为考试而读书,读得很仔细很熟练。但是我们发现考试考得越好的人进入社会就越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读了太多的答案,进入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怎么做都不行,因此什么都做不了。诸葛亮曾说过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但那不是马虎吗?当然不是,他是抓住要点,抓住重点,然后权衡利弊去随机应变。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论语》。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啊,像我就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倒劝各位,把它当作你个人的秘密,不要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

    从隋唐开始,《论语》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定社会的工具,而大部分读书人也只是拿《论语》来应付考试,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非常可悲的。而不看《三国演义》,我们对世道人心就会很陌生。我没有讲人情世故,讲的是世道人心,这是因为世道人心是最珍贵的中华文化,可惜从秦汉以后就逐渐不见了。所以说,我们已经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国,大家几乎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很有弹性、很灵活的智慧整个僵化了。人不能不理性,但是过分理性,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

    人如果没有人情味,那还算人吗?像这些话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讲,这是很大的遗憾。三国听来听去,好像只有三个国家,其实有四个国家。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魏;另一个叫蜀汉。刘备始终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道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还有一个是东吴。最后一个国家是西晋。曹操与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是革新派,曹操之所以留下那么坏的名声,是因为他太重视创新;刘备是保皇党,他太保守了;孙权与其说是国王,还不如说是今天的技术官僚。三国中,真正成正统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诸葛亮。

    朝代更替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圣贤之道,这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诸葛亮和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巧合,但也产生了诸多联系:汉献帝在皇宫里面一筹莫展,希望外面的忠义之士赶快来解救他;诸葛亮历尽千辛万苦地想要匡复汉室,但是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节选自《诸葛亮的启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