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智库 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视野 中国精神 宁波情怀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访谈录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陈旭钦 助理研究员王斯佳

    (上接A03版)

    宁波与舟山“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问: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前沿的视角来看,如果宁波与舟山整合一体化,能为两地带来多大好处?您对宁波与舟山整合一体化发展有什么建议?

    郑永年:世界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证明区域整合一体化发展的好处,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东亚等。区域整合的好处有目共睹,已不需要再去论证了。我们可以换个提法,如果宁波与舟山不整合发展将会怎样?答案是显然的,即宁波、舟山各自为政的发展将阻碍两地的发展。如果宁波和舟山彼此分割,没有整合,只会导致恶性竞争,而不是分工合作的局面。

    舟山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决定了其离开宁波将很难发展起来,而宁波的发展也离不开舟山港口。整合一体化是大趋势,对于宁波和舟山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舟山发展港口经济,宁波发展实体经济。整合一体化,对舟山而言,有了经济实力支撑;对宁波而言,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成本,两者结合有利于形成更大的经济腹地,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我甚至认为,“整合”两字已不足够形容宁波与舟山的关系。自古以来,宁波和舟山就是一体的,彼此的经济活动无法分割,现在只是从行政的角度被分割开来。因此,需要通过淡化行政分割以达到再整合的目的。

    而当前宁波、舟山经济活动主体是政府而非企业,我们需要思考怎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重新定位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我的理解,政府发挥更好作用,首先应思考如何减少行政分割,实现一系列整合。思考哪些需要整合可以一体化,哪些还没有整合起来,一条一条对照,尽快列出负面清单。

    发展质量型经济离不开人才培养

    问:您多次提出宁波要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应注重什么?

    郑永年: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经济如何从数量型高速增长转向质量型提升发展问题。技术创新是发展质量型经济的重要方面,但是技术创新是难以被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来发展实体经济。

    对于宁波今后的经济发展问题,我觉得目前“宁波模式”过于低调,思想落后于实践。宁波与新加坡地理区位优势比较相似,港口、石化、旅游等产业结构也相似。宁波可以学习新加坡精神,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等经验,大力引进与宁波经济发展相吻合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提前规划,超前思维,发展宁波。

    问:您认为当前宁波在高教科研方面应该下哪方面功夫,从而增加城市的创新活力?

    郑永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要解决温饱问题,后来演变成GDP主义。我们很多干部对GDP主义的理解往往只是经济的概念,而没有看到文化教育对GDP的贡献、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要实现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就一定要把教育、科技这一块做起来。借用别人的知识当然可以发展起来,但是宁波未来要实现的是高附加值、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们不能光为别人打工,要在价值链上往上爬,要实现质量型经济增长,就要重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科研等板块。

    我主张国外大学可以来宁波办学,但办学并不只是培养中国的学生,而是应该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联系。在这方面,深圳几所中外合作大学做得不错,但还不够好。新加坡做得好就是因为大学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有大量的理工学院培养熟练的技术劳动力可供企业、社会直接使用。

    宁波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成为优质创新发展平台,就需要凭借教育培养技术工人、金融人才、国际人才,这是发展质量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某个城市或国家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人才。今天世界的资本、技术都不缺,就缺人才,有了人才什么都有。

    “16+1合作”中,宁波大有作为

    问:李克强总理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讲话中专门提到:“中方支持在宁波等中国城市建立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搭建平台,特别是为中东欧商品对华出口提供绿色通道。”您认为今后宁波在推动“16+1合作”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永年:宁波已经成功举办了几届“16+1合作”发展论坛、投资贸易博览会,但还可以做很多,要将“16+1合作”更多地转化成经济效益、经济成果、经贸活动,并且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互联、互通关系。

    可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起步晚,“16+1合作”机制启动后,市场还得深度挖掘,增速明显比其它市场快很多。比如,波兰在传统经济不振的情况下,其琥珀和饰品加工业却逆势上扬,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

    未来5年,预计中国将进口海外产品8万亿美元以上,可以从中东欧国家进口更多优质产品;出境旅游将超过7亿人次,这必将为“16+1合作”提供更大机遇。随着旅游线路深度开发,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开始将目光转向匈牙利、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

    宁波还可充分利用在纺织服装、汽车配件、传统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工程承包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宁波企业到中东欧国家投资,抢先做大中东欧市场蛋糕;同时,把中东欧国家的一些高端技术和优秀人才引入宁波,助推宁波经济转型升级,争创“16+1”经贸合作示范区。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问:宁波乃至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走向新常态,您认为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或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郑永年:中国经济已经从两位数增长下行到中高速增长。我们以前的经济增长,都是简单扩张性的、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在进入质量型增长轨道的时候追求高增长,这是下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沿海发达城市应该走在发展前列。宁波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在质量型增长基础上追求高增长。通过保护环境、发展教育、劳动力培训、优质资本引进,完全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要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经济增长宁可慢一点。

    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来看,结构都不平衡。同样,对中国来说,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结构性调整很重要。按照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看,宁波等沿海城市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但关键是要有平衡的发展,要有结构调整的意识。

    我对宁波未来的发展是乐观的,智能经济、大健康、教育、绿色新能源等产业,都将是可以挖掘的潜力。这需要经济主体有行动,主要有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四条腿”走路,将经济潜力转化为实际的增长。建议:继续推行简政放权,真正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下放到企业、社会;把改革“试错”与腐败区别开来等等。

    (下转A05)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