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封面故事 公共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租的不仅是睡觉的地方,还有生活品质

公寓的一面墙上写着“禁止一个人打球”。
租客正在公寓的公共区域玩。

    记者 俞蓓苗

    2017年,陈美丽换了3次房,可挨到年末,依旧忙忙碌碌地追着中介一起看房子。最近,一种全新的针对年轻人的租房模式——长租公寓在宁波悄然兴起,万科泊寓、龙湖冠寓等长租公寓品牌渐渐进入陈美丽的视野。

    没有房东的日子,真的很自由

    上周,陈美丽接到了赴杭州参加朋友小志搬家趴的邀请。一个月前,小志搬到了杭州城北的长租公寓—万科泊寓。

    据小志租住的长租公寓的店长介绍,万科泊寓开业3个月左右,483间房已租出去218间。

    小志的房间有一张大大的床,上面放着一条柔软的毛毯,慵懒而有生活气息。

    书桌上放了几本手账,小志说可以“随时记录身边的美好”。

    茶几上、窗台边,干花和绿植的生气,如水一般溢满了不大的房间。

    除了床、沙发、书桌等家具,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

    房间配置了大量的储物空间,塞得下小志这个“时装控”一年四季的行头。

    “我买了很多东西,真的是不自觉地开始各种‘剁手’。”小志说,“原来租的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搬走,逛街的时候,想买个小摆件都要思考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行李总是很轻……”

    小志的搬家趴,来了一群有趣活泼的邻居,带回来满满的食材,在说说笑笑中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大家围坐在摆满食物的茶几旁,促膝长谈,聊起生活中的琐碎。

    小志感叹,没有房东的日子,真的很自由,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愉快地招待朋友来家里玩。

    小志是个记者,经常熬夜写稿。原先住在群租房,当她超过深夜12点还在写稿时,房东太太总会来敲门说:“年轻人不要总熬夜。”小志听了特别感动,觉得独在异乡,遇到了知她冷暖的长辈。小志又加了几次班,房东太太就开始变脸了——你这样天天浪费电,下个月电费要另算了,看你刚毕业没什么钱才给你免掉水电费的。小志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房东太太真正关心的是水电费。

    其实房东太太并没有免掉小志的水电费,而是提高了她的房租。小志说,加班开个灯都得仰人鼻息,挺憋屈。后来工资涨了,她就搬进长租公寓了。

    营造了一个“爱分享”“爱交流”的文化氛围

    对城市年轻人来说,租住之所不应当是“只有一张床”,也要有相应的社区氛围。正因如此,不少长租公寓致力于打造“社区文化”,为居住在公寓的年轻人营造一个“爱分享”“爱交流”的文化氛围。

    店长是个爱玩的小姑娘,经常会组织一些群体活动,像狼人杀比赛、跟骑士桌游合作的“泊寓侦探社”,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征集令。

    小罗刚搬来时,很想认识邻居,但苦于没有机会,“赶上之前有个活动,店长挨个房间来敲门,送上水果,下午6点半下去聚餐,就和很多邻居建立了吃货友谊。”

    大家聊到了房租。

    几个人认为长租公寓房租偏高,租金占各人收入的30%~70%。每月2000多元的房租,对刚毕业的小年轻来说,确实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小罗认为:“在杭州的普通合租房,位置稍微好一点的单间每月也要2000元以上。像之前我住过附近的一个普通公寓,月租2900元,还要押一付三,再加2900元的中介费,第一个月就得拿出1万多元。现在长租公寓租金支付方式是押一付一,每个月我可以拿到工资再付房租。总的来说,即便租金高,但平均到每个月,压力反而轻了。”

    小吕认为,无论在哪个城市生活,住都是最关键的一环。搬过很多次家,会有“茫茫人海,何处是家”的感觉,不想再搬了,索性一劳永逸住个好的,然后安心奋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