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封面故事 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书,一群人读了两年

    记者 薛智谊 文/图

    在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乡宁波,有一个阳明学爱好者自行发起的民间读书组织——甬上阳明传习社。他们每星期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一起研读阳明心学经典,谈论最多的是“致良知”“事上磨”“立志”等话题。

    2017年12月29日晚,月湖盛园汐源茶馆。一群人立身齐诵着一篇古文,气氛肃穆。他们都是甬上阳明传习社的“习友”,朗诵的是王阳明的一篇劝学文——《书中天阁勉诸生》。他们每周五晚都会来茶馆学习,可以说是阳明学的“铁粉”。为了支持他们学习,茶馆无偿提供包厢。

    读毕,众人落座,领读的“习友”开始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地研读《传习录》一书,读完一段,大家停下来,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实际,畅谈对经典中思想的理解,轮流分享读书的心得,然后再读下一段。

    “学习需要这种仪式感。”甬上阳明传习社负责人徐龙军告诉记者,阳明思想博大精深,《传习录》自然难啃,但大家在一起学习能相互启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大家兴致盎然,讨论起来唇枪舌剑却“相安无事”,因为都抱着“诚意”而来。

    “世界待我以美,我们怎能不报之以正心诚意!”徐龙军说,无论刮风下雨,基本上每周他都会来,感觉在这里读书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研读活动都有人组织,他过来只有一个目的——学习。“每一次学习,我们都很认真,很投入。有激烈的争论,有畅快的表达。大家一起砥砺切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深有感受地说,一起读经典,好比是“用此岸的心灵,驰游远方”。

    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沙雷是传习社的发起人,说起成立的缘由,他说其实很简单。“两年前,我在读《传习录》,感觉很难懂,我想如果大家一起读,相互参悟,可能会更接近阳明学的本质,我就在一个微信群里发出了一起读书的倡议,没想到得到了群里7位朋友的响应。”沙雷说,2015年11月15日晚,第一次阳明心学的学习开始了。他们每人一卷《传习录》,逐字逐句地读。办法很笨,但他们心中是满满的诚意。渐渐地,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500多人,从原来的一周一班增加到每周三个班。参加的学习者中,有创业者、公司职员、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教师、律师等。

    传习社前任社长陈立军告诉记者,传习社是一个以“知行合一、共致良知”为宗旨,研究和传播王阳明心学的民间公益文化社团,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立两个年头了。为了方便不同区域的“习友”学习,传习社建立了三个学习点。一本《传习录》,他们已经读了两年,因为这本书是王阳明心学思想集大成的书。他们开始只读这本书,后来感觉阳明学思想与《论语》等儒家经典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又开了一个《论语》班。

    阳明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注重生命体验的学问。读经典也不只是理解古人的思想,停留在书面上,更重要的是修身,用学到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徐龙军说,阳明学中讲得比较多的 “知行合一”“立志”“事上磨”等,都是要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心性。“我们提倡的并不是死读书,而是践行。”

    读书带来的改变,有的潜移默化,有的却显而易见。习友“大象”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家里做完饭后厨房弄得很乱,打扫也不干净,惹得妻子经常说他。“哪怕是小事情,也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笑称学了阳明学后,“连抹布也洗得干净多了”。

    习友“阿鹏”在宁波开了一家茶叶店,他对《传习录》中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句话感受最深。他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店里产品滞销,库存积压,资金占用,很烦躁,心定不下来。通过反思,他发现,因为一心想着做大生意,却没有认真了解市场需求,拍脑袋上产品,自然就会滞销。阿鹏说,急于求成或一遇困难就放弃都是“私欲”,需要时时省察克制,在“格物致知”上下功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