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封面故事 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女孩15岁

张可航
张可航作品

    记者 徐文燕

    2017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国植物园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上,作为现场年龄最小的演讲者,一位来自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的15岁女孩,让全场惊艳。她演讲的《自然观察,从水彩开始》主题,以流畅的讲述、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不乏深度的思考,赢得了满场掌声。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在现场这样盛赞她:这个小女孩的思想深度,超过了他所见过的很多大学生。她的名字叫张可航,小名航航。

    A 从小在野外混的城里丫头

    作为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女孩,张可航的童年显得很“另类”,经常混在野外。很小的时候,航航去海宁的爷爷家,会在水田里摸爬滚打,抓蛤蟆。附近的村民在一旁笑着说:这个城里的小女孩啊,比我们乡下的孩子还要野!

    这些,都受到了父亲的直接影响。

    张可航的爸爸张海华,是一名新闻记者、知名自然摄影师。12年前开始,张海华背起相机和“大炮”(超长焦镜头),开始拍摄野生鸟类。在把宁波的大部分鸟类拍到之后,他夜探、拍摄两栖爬行动物,用4年多时间摸清了本地的所有两栖动物。

    从小,父亲就鼓动女儿跟他一起到野外玩,一起观察自然。女儿读小学时,在暑假里央求父亲一定要带她去夜拍。出于安全考虑,一开始父母没有答应,后来实在拗不过,就同意了。“那天晚上,女儿刚下到溪流中,就激动地喊了一声:夜间科考开始啦!”张海华说,这场景他永远都会记得。

    几年前,他还带女儿夜探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不小心惊动了黑蹼树蛙,有一只蛙直接跳在了女儿身上。“我轻轻把它放在女儿手心,然后由它跳走。”。

    他甚至曾鼓动女儿“逃学”去看日环食。那是2012年5月,航航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难得一见的日环食可以在厦门看到,夫妻俩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女儿不上学一天(由父母向老师请假),跟着他们一起去厦门看天象奇观日环食。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张海华认为,学习是终生的,让孩子有见识比有知识重要多了。从小接触大自然,这些见识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开阔。

    B 不上培训班的孩子遭遇学业压力

    和幼儿园开始就上培训班的孩子不同,航航的童年在普通人眼里,显得很异类,因为,她从小学到初中,没上过任何一门文化补习班——只在击剑俱乐部中学习过。

    “我觉得,不考虑孩子的真正兴趣,盲目上培训班毫无意义。”张海华说,多上培训班,不仅占用大量孩子本该玩耍的时间,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培训班里不会快乐,从小不快乐的孩子长大也不会快乐。“我更愿意带着孩子出去玩,但是我不是瞎玩,带着求知心态去探索未知,除了带孩子出没山林,夜探溪流,也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旅行。”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初中,让家长始料未及的是,航航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情绪。

    航航的小学时代,是在一所注重艺术教育的学校度过的,学习氛围宽松,航航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到了初中,就不同了。刚上初中时,并没多大变化,航航的成绩经常保持在班里前几名,有时候能冲到第一名。然而,到了初二,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航航不适应了。“班里的很多孩子都在上补习班,老师上课进度快,我们孩子没上过补习班,特别是数学、物理等理科,成绩差距就拉大了。更大的问题是,孩子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张海华说,女儿航航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传统的偏重灌输式、比较单向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适应,甚至反感。

    学校老师出于提高孩子成绩的好意,也曾跟家长沟通,建议让孩子去上上补习班,抓一抓课程。夫妻俩商量后,跟孩子讨论是否需要去补课。

    “不上!”孩子的回答很坚决。

    “孩子说不上就不上,我二话不说,再没提过这事。”张海华说。

    在初二第一学期临近寒假的时候,航航经常身体不适,心情也不大好,她甚至跟父母提出:不想这样子继续上学了,宁愿自学。

    这一句话对于他们夫妻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最焦虑的肯定是父母,张海华夫妻也不例外。夫妻俩看书、请教心理医生,尽自己所能想办法安慰孩子。怎么让孩子迈过这个坎呢?

    那年,过了寒假后,航航的状态没有改变。“我跟她妈妈真的急死了。”张海华说,他们做的努力都于事无补,与其让孩子挣扎在旋涡中,不如先冷静一段时间。

    他甚至跟女儿说:航航,我们可以休学。爸爸可以为你辞掉工作,陪你去玩,这个时间我们“浪费”得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