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封面故事 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宁波上市公司如何夯实制造业之基?

宁波埃美柯自动化生产车间。 郑凯侠 摄
海天驱动电机生产车间。记者 乐骁立 摄
宁波江丰电子技术员在检查产品。 张旭东 摄
吉利汽车春晓制造基地机械手在焊接。记者 徐能 摄

    记者 乐骁立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1亿元,同比增长21.9%;而在宁波,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再创新高,制造业提质增效呈现出强劲势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这一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的产业提升道路上展示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一条以夯实制造业之基——延伸产业链——抢占“微笑曲线”两端——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宁波先进制造发展路径也正在呈现。

    1 夯实“四基”奠定制造强市之基

    “为何用于手机、电脑等所有电子产品的集成电路(芯片)成为目前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每年进口额达1.8万亿元?因为从材料到元器件再到生产工艺与技术都被国外所垄断,这样的个案在中国的许多行业仍然存在。因此工业强基工程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宁波智能经济高级研修班上这样说。

    一年前,谈及“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首个城市花落宁波之因,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院士指出:“相比于全国其他申报城市,宁波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扎实,尤其在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一针见血,宁波制造的优势就在于“四基”强。

    夯实制造之基,不仅影响着“中国制造”的品质,更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潜力,甚至影响着国家安全。

    而在过去一年多,宁波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领军的上市公司在夯实制造之基的道路上继续迈开大步,突破着邬贺铨院士口中的一个个“个案”,再次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示范样本。

    我市“3315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姚力军创办的江丰电子,扎根宁波十余年,一举将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材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国产化,改变了世界靶材制造业的格局,结束了我国在高纯度溅射靶材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慈溪民企中大力德,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终于冲破国外巨头封锁,其生产的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行星减速器、摆线针轮减速器,无论产品性能、稳定性均可比肩德、美、日等国的老牌企业,逼得日本同行不得不降价一半以上,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国产化奠定了基础。公司也因此入选2017年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

    2017年,宁波制造业上市公司不断“集中优势兵力”,从“四基”切入,扩大基础制造优势。从募集资金投向信息也可见一斑。

    江丰电子新股首发的募集投向,就瞄准自己的核心优势,扩大溅射靶材的产业化规模,募集资金1.0876亿元,用于年产400吨平板显示器用钼溅射靶材坯料产业化项目,拟通过租用并改造现有7500平方米厂房,购置大型龙门加工中心、大型平面磨床、冷等静压机、中频烧结炉等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共计173台/套。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年产平板显示器用钼溅射靶材坯料400吨,新增产能将增加年销售收入(含税)2.36亿元。

    而中大力德的新股首发募资项目同样围绕着自己的拳头产品——减速器,募集2.182699亿元,用于年产20万台精密减速器生产线项目,拟新建17815平方米厂房,投产后第一年达到设计产能的60%,第二年达到设计产能的100%。

    近年来,我市“四基”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产业基础逐步夯实,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不断冒尖,并在模具、气动件、密封件、稀土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石墨烯等领域优势明显,亮点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全市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05.6亿元,同比增长20%。

    2 以“强基”延伸产业链占领微笑曲线两端

    “德国工业、德国经济主要命脉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名字你也许不知道,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掌握着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生产着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成为这个行业在全球的领头羊,我们称之为隐形冠军,而在德国大约有2700个隐形冠军。可见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力量。宁波的制造业基本面与德国很相似,因此我建议更多宁波企业应努力成为隐形冠军。”德国前总统、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武尔夫在一次为宁波企业演讲时这样说。

    正如武尔夫所说,拥有出色“四基”的宁波企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的产业格局,去年上半年,我市制造业新设企业4379户,占全市总新设企业数的14.4%,较2013年下降13.2%。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制造业累计实有企业9.7万户,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此之中便诞生了有140多个行业单项冠军,其中130多家是隐形冠军。

    而这些掌握关键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材料的甬企正试图通过扎实的“内功”延伸产业链,占领微笑曲线两端。

    “以前一支笔挣几厘钱,现在一支笔可以挣出一台空调的利润!为什么?因为我们突破了高端圆珠笔的核心技术与材料,产品正在瓜分微笑曲线两端的利润。”“中国笔王”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表示。

    原为模具制造企业的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掌握了高端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制造技术工艺,逐渐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由模具制造商变身产品供应商,切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在今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公司掌门人徐旭东的个人财富也在胡润百富榜上一举超越李如成、茅理翔、郑永刚、郑坚江等老牌富豪,成为宁波制造业升级的创富代表。

    旭升在去年的新股首发募资中,围绕特斯拉铝镁汽车零部件产业,试图不断夯实其国内唯一特斯拉全球一级供应商的地位——募集4.903亿元,打造轻量化及环保型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募集4532万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配件装配生产线项目;募集5514万元铝压铸民用件生产技改项目……如今,旭升新建的智能化“黑灯车间”正在刷新人们对于金属配件工厂的认识,单个车间装备的价值就在三四亿元人民币,清一色的进口装备,山崎马扎克、德国巨浪等大牌机床像战士一样整装待发。

    与旭升、贝发一样,越来越多的宁波的企业正在产业链利润分配的“纵坐标”上不断攀登,用实际行动描绘着者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宏伟蓝图。

    去年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8%,增幅高于全省1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1148.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高出上年全年155亿元。同时,全市规上企业利税总额达1905.8亿元,全年或突破2000亿元大关。

    3 从“材料”到“终端”瞄准全产业链提升

    有了关键的工艺、核心的技术、完整的产业配套,宁波制造业的目光正在转向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提升。

    注塑机是宁波传统优势产业,海天塑机是工信部公布的全国首批单项冠军之一,近三年来,其生产的注塑机年销量在25000~30000台,占全球注塑机市场的34%,销量居全球第一,节能注塑机占全球28.9%市场份额。注塑机板块的“海天国际”为港股上市公司,而其机床、加工中心制造板块“海天精工”也于2016年11月登陆A股市场。

    海天集团旗下的海天驱动以生产研发大型电机为主,而电机正是注塑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阮剑波介绍,海天研发的伺服节能注塑机则在节能方面表现出色,可实现理论能耗下降20%~80%,平均节电达50%。

    “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共同研发,加上制造成本方面的控制,使得海天产品的性价比很高,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显现出较强的优势。”海天集团创始人张静章说。

    而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弘讯科技则致力于注塑机的另一个核心部件——控制器的研发,弘讯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所理解的智能制造或者工业4.0包含设备、控制、通讯和应用等四个层面,目前我们具备了控制、驱动、通讯总线等技术,并在塑机行业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一套注塑机云平台系统,打通设备的信息与数据,使注塑机在智能化程度上实现飞跃。”

    “电机与控制器这两大核心部件的创新、提升,加上物联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嵌入,宁波的注塑机产品又将上一层台阶,具备更强的中高端市场竞争力。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旭升所用的山崎马扎克、德国巨浪等进口大牌就将被本土塑机、机床品牌所替代。”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道出了从强基到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内在意义。

    除了上述公司外,海达、海雄、巴斯顿、力劲、华美达、双马、海星等也是全国知名的注塑机厂家。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产业与市场优势,宁波的注塑机产业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协同创新。

    而在宁波,还有许多如注塑机这样的优势产业,在近日工信部发布的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宁波又有13家入围,其中大多数是上市公司。包括光学镜头大王舜宇、液晶显示膜生产商激智科技、生产粉末冶金材料的东睦股份、电脑横机制造龙头慈星等等。

    围绕这些优势产业,打造创新产业链,提升整条产业的质量、效益,是目前宁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一项重点工作。

    上周,我市宣布加强“四基”产业培育,重点打造伺服电机、减速器、石墨烯、高分子膜材料、模具、集成电路等6条“四基”产业链。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突破10项以上“四基”领域关键技术与工艺,推动5个以上基础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工业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