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观察家 天下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剑锋:归来仍是少年

    记者 薛智谊

    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饱经的风霜,历练的人事,不过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

    1993年,15岁的应剑锋跟团开始了前往欧洲的旅行,迷惘的行程、沿途的艰辛,那些场景和感受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20多年后,回忆起那些生命的过往,年届不惑的应剑锋有恍然如梦之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让他变了很多,但不变的是那种率真和坦诚——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甬商名片

    姓名:应剑锋

    籍贯:丽水青田

    单位:宁波玛珈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职位:总经理

    经营理念:先交朋友,再做生意。开心创业,开心交友。

    喜欢一句话:有梦想,才有理想;有想法,才有做法。

    15岁出门远行

    宁波玛珈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剑锋是浙江丽水青田人,现在是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常年展匈牙利国家馆的负责人,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10号馆做进口产品生意。

    因为父母亲在匈牙利做生意,1993年,15岁的应剑锋就跟团前往匈牙利和父母团聚。但这一趟旅程走得艰辛曲折,到俄罗斯的时候,由于管制原因,整个团队在莫斯科滞留了半个多月。到布达佩斯的第三天,父亲就带他到了当地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市场——四虎市场。这是一个刚刚建好的小市场。不过,上世纪90年代的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都处在一个商品紧缺的时代,市场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当时应剑锋有两种选择:一是每年交3000多元人民币的学费到学校念书;一是打工每月挣1000多元人民币的工资。应剑锋选择了后者,给人打了三个月的临工。“刚到匈牙利,不会外语,和人交流完全靠手比划。”应剑峰说,每月收入10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国内同等工作3个多月的工资。

    打工尝到了甜头的应剑锋和父亲商量一起开了家外贸公司,自己当老板。没多久,他们在市场租的两个店面就开张了,销售从中国进口来的鞋子、服装等日用消费品。当时的工作强度很高,日子非常辛苦,应剑锋几乎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坐电车去市场,晚上天黑才回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那时年轻,不感觉累,而且每天都有进账,生活感到充实。”应剑锋说。

    在匈牙利的这些时光,有一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7年,匈牙利有一部描述本土的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拍摄人员选择在自由贸易市场给了一个男孩3秒钟的镜头,而这个人正是应剑峰,当时他穿着小背心,脖子上盖着一条抹布,用力拉着一辆装满了17箱货物的小推车。

    当时欧洲国家有些人比较排斥外国人,怕外国人抢了他们的生意,怕外国人做一些违法的事情。“这个短片放映后,我能明显感觉匈牙利人对中国人友好多了,也尊重多了。”应剑峰说,

    赚到第一桶金

    商品短缺的年代,日用消费品往往供不应求。有一天,有外商开来一辆大巴,问应剑锋店里还有多少件衬衫?应剑锋统计了数量,外商一扬手,表示全要了。而且要把车厢装满。店里货不够,应剑锋只好迅速从供应商仓库调货。看到衬衫被一捆捆紧紧地塞在车厢里拉走了,应剑锋有些激动。当地行业公会看到这一情况,认为要提价应对这种“哄抢”,衬衫的价格翻了一番,但还是被抢购一空。没多久,又有外商开着三辆大巴来装衬衫。他只好带着大巴到供应商的仓库提货。衬衫成了抢手货只是一个信号,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在欧洲广受欢迎。商业嗅觉灵敏的应剑锋立即与温州、台州的企业联系,销售国内生产的服装、球鞋等产品。那几年的生意都很好,应剑锋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人们的需求也变了,我们做销售的,说话都要好听一些。”应剑锋坦言回国做生意压力大,但不得不转型。因为匈牙利的市场环境也在变化,中东欧的小商品市场多起来了,生意不如从前。

    “我高兴的是回国后遇到了很多贵人。”应剑锋说,有贵人相助,事业才会成功。“我卖酒,但酒只是我认识朋友的一个媒介,我是以酒会友。”应剑锋自豪地说,在宁波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最大的收获是交了1000多个朋友。“做生意,不能急功近利,最重要的是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应剑锋爽朗的笑声都能感受到他话语中的诚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