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劳育聪 “我的梦想,是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喊着这句口号的人很多,但真正去实践的人并不是很多。一个1990年出生的姑娘史若冰,坚定地将这个梦想呵护在手心,看着它从萌芽一路长成参天大树。她与合伙人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咖啡文化。2年不到,他们打造的db coffee成为宁波咖啡圈里冉冉升起的新星,并且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多元文化触发“咖啡”梦 史若冰是在上海念的大学。她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老师穿得笔挺西装拿着咖啡来上课,那种感觉特别好。”上海法租界、巨鹿路等各个街角的咖啡文化非常完善,早已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史若冰在每一次旅行中如同猎奇一般关注着各地不同的咖啡文化,“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的咖啡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日本倾向于做细水流的手冲,口感偏向于深烘焙碳烤味;澳洲的个人烘焙非常发达,独立理念十分鲜明;欧洲人非常喜爱长时间享用一小杯Espresso(浓缩咖啡)的感觉;美国具备Blue Bottle等多个顶尖咖啡引领者;中国香港则倾向于深烘焙咖啡豆,并且以代餐的形式输出。” 走完一圈后,史若冰回到了家乡宁波。在Manner Coffee、The Cupping Room以及Blue Bottle等知名咖啡店的影响下,史若冰最终确定了自己咖啡店的定位:以生活化为主,让大家觉得喝咖啡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会给生活带来负担。与此同时,整个店要有自己的风格,产品也要走在市场的前端。 三度设点,一次比一次明晰 2016年,史若冰与两个合伙人共投资30万元左右,盘下了南部商务区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开始了第一次试水。她的两个合伙人中,其中一位在咖啡馆里实习过,了解管理经营之道;另一位是咖啡豆烘焙师。而她则笑称自己为“野生派”,会在学习做咖啡的同时,负责制作甜品等。 三个年轻人第一次把市场想得太简单。现在回想起来,史若冰总结出几个理由:“一方面,我们当时只想把产品做好,忽略了装修,把大部分钱投在了机械上,所以在视觉体验上不太好;另一方面,南部商务区的人流量并没有那么高,而且地理位置不太通透敞亮。” 在很多人讲“里子”比“面子”更重要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的思维却发生了改变——“里子”与“面子”一样重要,只有“食物优质,装修风格鲜明”并存,才可以称之为一家完整店铺。 带着这个想法,他们关闭了南部商务区的店面,转而在天一广场新街上进行第二次试水。虽然仍旧只有30平方米左右,但是在保持原先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完善了装修,令db coffee的风格得以凸显。闹中取静的位置满足了所有人对咖啡店的想象,又带来了足够的人流量。没过多时,这家店火了。 史若冰表示,站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东部新城的布局。最终db coffee在金融硅谷尘埃落定。“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偏日系的设计,并且整个空间有明确的区块分割,借势推出了诸如牛油果水波蛋三文鱼波奇碗、和风烧肉泡菜波奇碗等各种日系餐食。”她笑着说,将产品线拓宽到30多种之后,这家店收获了满意的效果。 三次设点,中间间隔不到2年,可谓成长迅速。 “完整呈现体系”打败“流量不足”说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一些咖啡店还无法正常盈利的情况下,这个年轻的三人小组每天都有收益。在金融硅谷店开了不到1个月,最多一天卖出了250多杯饮料,甜品与三文鱼波奇碗各60多份。 “去东部新城前,我就对那里人流量比较少有所耳闻,时常也会想,看似人少的区块,真的是一块盐碱地吗?”史若冰笑着说,事实证明,只要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精益求精的产品之后,根本不存在人流量少这个理念。 他们一直都在追求那个最初的理念,那就是拥有一个完整的咖啡馆呈现体系,这里面包含了多种元素。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咖啡的要求极为苛刻,每天都会微调咖啡粉粗细、咖啡粉多少以及萃取时间三个参数,力求平衡浓缩、奶咖与美式三种咖啡的口味;对于甜品,他们会加上属于自己的情愫,常会利用当季的食材,根据食材来定制各类时新的甜品;对于各种餐食,他们选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食粟”这一发展完善的团队来完成所有的操作。 “变通”成为最大创业驱动力 问她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这个时髦的姑娘很酷炫地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灵感上的缺失。 “人如果长时间做同一件事情,难免会陷入机械式的困顿,从而无法创新。”她说,“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选择给自己放一个假,去其他的城市看看,有没有最新的产品或是口味值得学习。” 在史若冰眼里,30岁以下的创业新贵们,拥有了最好的特点——每一秒都在更新。她说:“我们吸收的是国内外最新的资讯和想法,一旦看到有什么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不是闭门造车,这些都将推动我们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