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岙村内的美术馆 |
|
楼宇浩的摄影作品 |
|
楼宇浩的摄影作品 |
|
馆内收藏的作品 |
2 想法在“自我探寻”中萌生 说来倒是有趣。他说,支撑他完成这个初心的,是对“自我探寻”的不断追逐。 “‘自我探寻’的核心是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体验中发现生活的美和趣。”王兆春说,探寻的过程就是一个找到“自我”的过程。 在很多人眼里,王兆春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他热爱潜水摄影,喜欢收藏字画、酒、名茶等,考取了飞机驾照,会开游艇,学过马术,还去过北极。 这样算不算玩物丧志?对此,王兆春说:“不,这恰恰让我透过多元化的‘物’,去窥探到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如此探索,恐怕才能知道人生真正的方向在哪里吧。”话虽朴实,但是掷地有声。 在王兆春“探寻”的诸多生活方式中,艺术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艺术中,一个人能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充分实现,而灵魂中又缺少的那一部分理想。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宁波这座城市所应该去塑造的。” “我本来就喜欢收藏,经常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好作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未必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作品,”王兆春说,还有些好作品,因为作者不出名,也会被淹没在“茫茫艺海”之中。 为什么不开个美术馆呢?于是,一座立志要挖掘和传播宁波文化艺术的美术馆便应用而生。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王兆春笑着说,都不盈利,哪里来的盈利模式。汇港美术馆常年对市民免费开放,不仅如此,到今天为止帮助艺术家们举办展览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运营费用从何而来?汇港美术馆的运营方式是用公司其他部门盈利的资金,来维持美术馆的运营,每年差不多要200万元左右。这种方式和公立美术馆有本质的不同,在预算和运营体制的灵活度方面比公立美术馆要高得多。 王兆春强调建立美术馆最重要的是体现“公益性”。“艺术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我们还没有要回报的想法,就是想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宁波的文化艺术内涵,同时起到桥梁和传播的作用。” 现在,汇港美术馆还增加了一些辅助性设施,比如星巴克咖啡厅就是新模式下的一次尝试,甚至还学起了时装周开创了边看边买的模式。他认为,在文化艺术这件事上,要先形成风格清晰的传播渠道,才能带动流行的发生。 3 把文化艺术搬到乡村 “艺术不仅只属于城市。”2015年,王兆春又完成了一个在旁人眼中十分大胆的想法——把美术馆搬进了四明的杜岙村,与城市中的汇港美术馆遥相呼应。自此,两个美术馆就如同一对双子星,光芒洒在了星罗密布的宁波土地上。 远离熙攘的都市,走进密林环抱、静谧的杜岙村,一眼望去,群山连绵、碧草连天,一桩造型简洁,色泽质朴,外形飘逸的建筑屹立其间置身于此。这栋建筑出自意大利设计公司波杰特公司(Progetto CMR)之手,极具现代主义风格。推门进入,处处入目有景,而心境却似无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这两句词来形容这里,再恰当不过。 落成之后,这个美术馆俨然成为了乡村中最标新立异且灼灼的焦点。钢筋水泥构筑起了硬朗的建筑体,包裹着一颗独一无二柔软的“内芯”。在那里,一幅幅颇具造诣的作品,幻化成艺术吟哦的清流,不紧不慢地氤氲出独特且相容的气息。 建筑与艺术的背后,有着王兆春秉持的倔强。“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2009年,王兆春邂逅了杜岙村,便“一见钟情”,在那里买下了一块地和一个废旧的厂房。 不过当时他还未萌发建美术馆的想法,向往的不过就是那里的清风、明月和山水,以及可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田园生活。初衷很简单,只是想把办公地点搬到那里,可是实现起来却不容易——由于种种原因,一再搁浅。 “这里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都不应该被废弃,”于是,闲置9年后,王兆春终于完成了这座艺术作品仓库,用来储备艺术食粮。 “美术馆不仅是一处展示艺术作品的殿堂,更是一处充分体现自然之美、构造之美和艺术之雅的场馆。” 而对于杜岙美术馆的定位,他也无比明晰:“尽管是建设在乡村的美术馆,但绝不‘下里巴人’。我不怕曲高和寡,只想留住值得被铭记的瑰宝。” 杜岙美术馆共分三层。一楼展厅已经展出了汇港美术馆开办以来的部分藏品,共计200余件,有柳毅、梁钢等国内有名的艺术家,也有朱鹏宏、王葱葱等宁波本土艺术家,还有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楼宇浩的摄影作品。 这个表面温和平静的中年宁波男人,骨子里却偏执甚至一意孤行,他愿为艺术而折腾不止。一路走来,王兆春所演绎的是一段怀揣艺术终极理想的浪漫独奏。这场独奏可能没有休止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