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咏梅 一场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成为当前最火热的话题,人工智能也以极其强势的态度,迅速渗入我们的生活,并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被取代”,一直以来是人类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重要原因,是对机器即将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职业危机和担忧。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又有谁要承担失业的风险呢?他们是坐以待毙?还是超越自己,为未来的某一刻,做足准备? 创新,走在人工智能前端 小包在宁波某IT公司任职程序员,他直言:AI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取代程序员的程度,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目前的AI,可以胜任简单的算法、设计以及重复性的劳动,让编程工作中最枯燥乏味的部分自动化,程序员能够将时间专心放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工作上。但AI没办法进行自主创作、创新。而好的软件,好的程序,都是需要有创意在里面的。 在日本,软件外包公司对于软件工程是有一套体系的,架构师替代程序员发挥了“创新”的作用,然后由基础程序员去实现相关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函数基本已提前给程序员定义好了。类似这种程序员,就很容易被取代。而在国内,一直做重复简单劳动的程序员并不多。 国内的程序员,大部分都是从产品经理那里获得需求,要实现哪些功能,但并不会限定程序员如何去实现。程序员会去定义每一个功能需要哪些函数,每一个函数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小包说,AI的发展,不会让程序员失业,只会促使程序员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小包在工作之余,会及时了解当前机器学习领域发生的事情,利用许多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去学习AI的相关知识。这段时间,机器学习比较热,他就花时间集中去了解一些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Caffe和MXNett等,并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努力让自己钻研得更深入,掌握更强的技术,永远走在人工智能的前端,引领创新。 温度,就是我的利器 走进某银行网点,发现以往长长一排的柜面只剩下了两个,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科技服务。 该银行柜面主管陈女士说,普通账户的开户、激活、挂失、转账等业务,现在都可转到私密性极强的VTM机办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客户排队等候时间。 虽然银行柜面缩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柜员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柜员的工作量会下降。据陈女士介绍,该银行目前平均一天仍需接待100多位客户。 VTM的设立,更多的是服务于年轻的、接受度比较高的客户。而年长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层工人等客户,还是需要面对面服务。 机器服务人类,哪怕效率再高,它永远是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而人的服务,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有灵魂的,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 “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 人工智能翻译发展到目前,最新阶段是神经网络翻译NMT。包括百度、谷歌、科大讯飞在内的很多平台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发投入。刘勤所在的翻译公司也在研发云译平台,提供神经网络引擎机器翻译引擎定制和私有云定制。 刘勤毕业后一直从事翻译工作,已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她主要为工业、法律、金融、IT等领域提供笔译,如翻译设备、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合同等。 刘勤对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也一直很关注。 现在国内的人工智能翻译水平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媲美英语专业刚毕业的本科生。也就是说,如果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翻译,人工校对,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和增加产出效率外,低端译员难免会被淘汰。 作为资深翻译员,刘勤并不担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她认为,机器是从我们给它的东西里去学习的,需要前期输入海量的语料,且随着输入的语料资料量不断增大,人工智能翻译水平的提高速度会降低。 而人,是灵活机动的,可以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吸收知识,随时自主学习,随时完成翻译工作。虽然在翻译速度上远不及人工智能,但在自主学习、完善方面,大大强于人工智能。 刘勤说,只要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不断完善翻译技能,提升素养,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完全可以互相协作,和平相处。 想当年,两会高翻张璐把温总理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得万民倾慕,这情景,哪怕再过五年,也不是AI能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