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封面报道 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箸落,瓷鸣 四度重生的海丝曲

    一场关于高山流水的“爆改”

    2009年,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正式成立,从而形成了以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为主体,慈溪民族乐团为基础,一批中小学校为传承基地的青瓷瓯乐传承保护体系。在传统民族乐与西洋乐“两”足鼎立的年代,这支带有海丝印记的小众乐团在艺术圈中熠熠生辉——青瓷瓯乐《越·瓷风》《月下笛》等10多部作品横扫多个国家级大奖,并出现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场合,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了一块传播海丝文化的金字招牌。

    尽管艺术团在多重领域不止一次拔得头筹,但当时团队心中的一块石头仍然没有落地:“总是在想,青瓷瓯乐文化是否能够接上地气,成为更多老百姓了解海丝文化的窗口?”正因如此,乐团开始大刀阔斧地对节目进行了摸索与创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何种文化的落地创想,都伴随着电光火石的痛楚。

    《上林瓷风》是艺术团第一台比较大型的音画作品。谢杰锋回忆道:“那台作品主要以瓯乐为特色,并且配合声音、画面的交错配合,来讲述越窑青瓷的发展脉络与海上贸易的故事,其中会展现烧窑、制窑、市井、文人雅士等多重元素,极具视觉冲击力。”以现在的视角再回过头去审视,这台作品更偏向于情景剧的画风,“瓯乐”这一重要元素的呈现比重显得过低。当时,也有文化圈的专家直接指出这一问题。

    他们继续抛光,决定尝试以现场演奏的方式来呈现海丝故事。2010年,一场中规中矩的海丝民乐会就此诞生。这次改动将作品推入了世博会现场,演奏曲目也达到了鼎盛状态。在外界的一片赞誉声中,谢杰锋却冷静地朝自己头上浇了一盆凉水:“这种模式的服务性似乎不大,如果在剧院中呈现,老百姓估计听3~4首曲子就厌烦了,谈何一整个海丝故事?”

    纯演奏的短板暴露无遗,引得乐团三度操刀。5年后,他携所有成员带来了一融合多重元素的舞台演出,在用瓯乐贯穿海丝故事的基础上,增添更加精致的其他民乐、舞美、舞蹈、朗诵、吟唱等元素,在一片唐诗宋词的簇拥下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镁光灯下,谢杰锋心知肚明,为了考虑到可听性,传统民乐的比重实在过大。

    “我一定要以瓯乐为核心,讲述最荡气回肠的海丝故事”,怀揣这一信念,谢杰锋的雕琢之路一路前行,“这对于作曲家来说,要求非常高。他必须要沉下心来,围绕瓯乐器创作一系列可听性强且故事感十足的曲子。”

    去年年末,历经四次革新的《听瓷》于慈溪市人民大会堂与观众见面。整台节目,以瓯乐为筋脉,贯穿雅致的舞蹈,通过肢体演绎动人故事,幽蓝色的舞台上衣袂飘飘,音画联合描绘了独属于瓷背后的片段。那一刻,台下俱是海丝文化的“朝圣者”。

    文化植根之路初露微光

    借瓷看海丝,可以说是很多人愿意跨出的第一步。在经手上百台节目后,谢杰峰欣慰地发现,青瓷瓯乐竟然慢慢吸引并汇集了一群忠实的粉丝。“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几场演出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他说,“从2015年以后,我们的上座率9成以上。”每每刷着论坛中一些讨论瓯乐的评论时,他总会由衷地绽放笑容。

    在这位从事艺术职业的文化人眼中,这就是海丝文化的沉浸过程。他认为,文化从来都不应该以束之高阁的方式,营造出“不食人间烟火”的造作姿态,只有落地生根发芽,才能体现普世的价值。“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文化表演,也可以是高级且易懂的,关键要靠策划人下功夫去进行改良。我想,这是每一个海丝文化者身上肩负的责任。”他斩钉截铁地说道。

    当然,这位疯狂的完美主义者还在迸发全新的火花。除了准备将成形的《听瓷》作品推向其他国家以外,谢杰峰还想尝试将实物展览与现场瓯乐融合起来,形成诸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展那般的综合性视听展览。一旦成形,就在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条沿线上的博物馆中连续展出,将青瓷、瓯乐与海丝文化的结晶呈现给更多人看。

    看着这条漫长的海丝文化推广之路,他总是下意识地想到陶渊明的名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既已有渔人率先探路,那么,别开洞天也终将有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