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排练地60多公里处,一场名为《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下文简称为《瓷器大展》)早已在宁波博物馆静静上线。柔和的展厅光晕中,没有多余的声音,没有繁复的藻饰,冗长的海丝贸易之路被彻头彻尾地塞进了这个空间里,以时间线的叙述手法铺陈在每一个参观者的眼前。重现昨日的,是300余件来自22个文博单位的贸易瓷器及相关产品。瓷器虽沉默无言,但足以令人怦然心动。这一本优雅的“海丝百科全书”,无疑成了宁波今年开年的重量级展览。 记者 劳育聪 王婧 试着用小切口去撬动厚重的历史 即便是工作日,《瓷器大展》展厅中依然充盈着各路爱好者,有的趴在玻璃隔板上仔细端详着瓷器表面,有的则在认真地拍摄墙壁上的历史背景信息。参与此次布展的内容设计何毓峰总是时不时来到展厅转转,看到一张张与瓷器对话的面庞,不禁会露出微笑。从今年1月19日开展到1月30日,已有超过25000人来到展厅欣赏这幅波澜壮阔的海丝画卷。 布展花了1个月左右,浓缩在这场展览背后的每一个“小心机”,何毓峰自然再清楚不过。“厚重的历史,不如试着用小切口去撬动它,并且慢慢打开,呈现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脉络,或许是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他笑着说。 何毓峰一“揭秘”,再看这个展厅,果然发现个中奥义。“瓷器”便是那个细小的口子,顺着这个口子一路探进去,纵轴与横轴的陈列匠心令人倍感惊喜。 纵轴看,从唐朝到清朝的海丝贸易特点极度明晰——唐代繁盛、宋元达到鼎盛、清朝风靡定制却开始趋向于衰弱;再从横轴看,国内外地域间产品的对比强烈且极具冲击力——越窑清雅、广彩瓷器色彩浓烈、欧洲竟有模仿青花瓷的“蓝色洋葱”。船模型与瓷器光影错落,海丝的内涵也从狭义范围内的贸易,延伸到航海、文化等更宽广的空间。 海丝贸易中的瓷器主要为民窑制品,看上去似乎与官窑没有直接关系。在展馆中,却能看到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故字号的典藏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工艺中的巅峰,其纹饰竟然与欧洲许多瓷器的样式相似,足以见得海丝为国家间的文化碰撞带来多大的激荡力。”何毓峰说,设置故宫藏品展位,恰恰对海丝文化写下强有力的注脚。 而在这个设计人眼中,近年来,想唱好海丝文化这首歌的人太多,但是真正唱得字正腔圆的却太少。最小的切口与最完整的展现,可能是一场海丝展览之所以能够摄魂夺魄的核心所在,而平衡好这两点却是一件不易之事。 花样海丝“实验”疯狂吸粉 “海丝文化,本来就不是高高飘在空中供人仰望的,而是应该落地与人进行平实的对话。”宁波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莫意达不仅全程参与了此次《瓷器大展》的策划布展,还一直致力于推动海丝文化在宁波的普及与推广。 在展览中,他用了一个小设计创建宁波人与海丝文化的对话框,那就是三处令人倍感亲切的“宁波元素”:越窑青瓷、永丰库遗址以及“小白礁Ⅰ号”。三处互相映射,形成了一个海丝文化的“宁波朋友圈”。 “和义路码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以越窑青瓷为主的珍贵文物,包含碗、壶、瓶、盘、碟等各种精美器皿;永丰库遗址是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对于海丝遗迹来说非常重要;而‘小白礁Ⅰ号’沉船也是近年来宁波水下考古的重大突破。三重元素,从三个维度来折射了海丝文化之光。” 莫意达信手拈来。 跳出展览,他也尝试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唤起宁波人对海丝文化的兴趣。今年1月10日,宁波博物馆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在各色文创作品的展示中,人们第一次惊讶地发现,诸如原始兽面鼎、牙雕鹰首等海丝文明缩影能够以抱枕、贴纸、明信片、手机壳等可爱的形象,与现代人俏皮地打起照面。 一次次有趣而大胆的尝试,不断清晰地勾勒海丝文化的纹路,同时也不停地引起宁波人对于海丝文化的好奇心——到底是何种极具张力的文化,化作千年的福祉,庇佑着宁波城的人们与古老的明州港有着频率一致的脉动? 莫意达一直在做个观察者。如果说每一场与海丝相关的展览现场都是一张答卷,那么他早已从一件件卷宗里读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从过去的《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八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到《中马关系:从古代到未来》展览,再放眼最新的展览,海丝文化的粉丝群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博物馆式的“未来海丝计划书” 来看海丝展览的孩子们,眼睛里有星星。幼稚的面庞与古老的文化面对面,恐怕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反差萌”。 孩童晶亮跳跃的眸子,就是海丝文化萌动着的希望之焰。 莫意达也一直在为了这个群体奔走着:“宁波在海丝文化中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果将它们加工成有意思的小故事或者绘本,一定会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故事中出现的永丰库、天童寺就在家门口,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兴奋的事情。” 《国家宝藏》的推出,令这位研究员再度思考 “博物馆在为人与文化创造对话的过程中,到底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 在大娱乐浪潮疯狂的拍打下,文化的输出方式似乎开始变得狂躁喧嚣。相对地,博物馆以展览为核心,更像一个闹中取静的文化叙述者,带着鲜明且独立的传播优势。 “所以,其他的新尝试还将紧紧围绕展览。”他认真地说着未来的海丝实验图谱,“从宁波博物馆出发,未来还会引进更多专题性的展览,并且穿插宁波本土的历史文化,专门做一个独立的呈现;又或者说,我们可以将海丝的宣传活动带到学校等去。一来一往,双行道式的流通,令海丝文化更加灵动鲜活地进入宁波人的生活中。” 这位海丝布道者,还在悄悄地准备一个最独特的“大福袋”——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海丝文创比赛,早已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今年,莫意达将汇集所有的设计稿筹备一场展览,并且将海丝文创设计作品落地。 日前,宁波博物馆40余种文创产品亮相法兰克福。无论是在创意上还是实用性上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十里红妆、青花、织物等系列更是深受法兰克福展会主办方的喜爱。 在历经一场场的展览以后,莫意达愈来愈坚信,博物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策展人是催化剂,若是观众和展品起了化学反应,那就是人与文化平等交流的初始。 分析 让文物“活起来” 文脉才能传下去 穿过几多岁月幽深,作为漫漫“海丝长卷”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宁波注定会绽放出无上的荣光,但同时也会被赋予新的使命。而今,当历史的风云际会如尘烟般缱绻掠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海丝文化遗存,正在被宁波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东汉晚期,水晶、玛瑙、琥珀等舶来品陆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宁波,形成了宁波海丝之路的雏形。“而从唐朝建城,到南宋元时的高峰,以及明清到现在,宁波在海上的脉络从未间断,始终伴随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江怀海说。 为了实现海丝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宁波采取了深化研究、加强交流、预防先导等措施。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2016年,经过遴选,宁波将天童寺、上林湖越窑遗址、永丰库遗址和保国寺列入申报行列。 只有当这些文物“活起来”,文脉才能传下去。宁波为了让“海丝文化”活起来,做了诸多努力,比如把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在上林湖附近修建越窑博物馆等。 “我们有在三江口建立一个‘河海博物馆’的打算,”江怀海说,作为海丝节点城市,宁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交相构成了宁波文化的主题。如果贯穿整个城市的发展和脉络,在交融中进行系统的展示,将对传承和发扬宁波的海丝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咨询委员、资深城市文化研究专家陈民宪看来,海丝文化作为宁波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应该被打造成宁波的“城市名片”,在活化和转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从文化角度来讲,宁波虽然出版了与海丝有关的图书,但还远远不够,应该用更多的文艺作品,比如戏剧和影视作品来传承弘扬宁波的海丝文化,形成宁波海丝文化精品集群效应。”陈民宪说,海丝文化是宁波与世界对话的最佳载体,“你同别人讲阳明文化,很多人会听不懂,藏书文化又太专,而海丝文化连着茶叶和瓷器,大家都听得懂。眼下,宁波怎样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并用海丝文化讲好宁波故事很要紧。” 陈民宪认为,海丝文化是具有人类共同的语言特征的文化,不是征服的文化,而是融合的文化,是一种和平贸易的文化,也是一种融合的文化,“民族间国家间的交流,有的是意识形态太强,但海丝文化是没有障碍的,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全球性最佳对话的载体不必苛少,海丝文化是不二之选。” 此外,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宁波也在积极探索和寻找突破口,而文创成了首选。“我们已经和一些单位建立了合作,从大运河与海丝两个方面做海丝文创,已经在去年年底完成了项目的招投标,今年希望制作出符合宁波气质的文创样品。”江怀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