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智库 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杭州湾经济区打造成一流湾区

    B 当代湾区经济发展新趋势

    区位效应弱化,网络效应强化。伴随着人脉网络、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及优化配置,使得新型经济体从拘泥于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港口经济发展及其与临港工业的互动,转化为以全球链接、高技术服务、跨区域创业、国际科技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形式为主的开放式创新经济发展阶段,区位效应弱化,而全球经济社会网络如物流体系、产业链、创新链中的能级及影响或控制力等网络效应强化。

    传统产业功能弱化,创业创新功能增强。无论是新兴城市的崛起还是新兴经济体转型跨越发展,核心不再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而是基于全球高端链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打造全球创新版图上的创新尖峰或区域性创新中心,这种创新尖峰就是立足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不断出现新业态及原创产业的创新之城。

    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都市经济转变。在新一轮全球化条件下,平坦世界的创新尖峰和区域一体化中“去中心化”两大趋势并存。伴随工业经济加快向创新经济转变,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本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通过开放式协同创新,抢占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发展主导权,打破港口贸易带动临港工业的发展机制,重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都市经济转变。

    C 杭州湾经济区具备建设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杭州湾谋划大湾区高度重视,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

    当前,中国正处在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有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圈或者说大湾区出现。从国内看,环渤海湾区域以京津冀为核心,谋划实施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并设立雄安新区;今年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务院的年度工作报告,环珠江口湾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被明确定位为“湾区经济”的地区,这标志着中国已开启了湾区开发的新时期。

    中国需要各种经济引擎,除了南面珠三角的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东面长三角的杭州湾经济区。杭州湾经济区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对内辐射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发挥杭州湾经济区的引擎作用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需要。2016年,国务院在《长三角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统筹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杭州湾经济区的发展将以其分工协作、开放创新的重要特征,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

    本文提出的杭州湾经济区以上海和浙江为主体,聚焦环杭州湾区域范围和地域,具体包括上海、杭州、宁波、舟山、嘉兴、绍兴六市,具有建设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杭州湾经济区位于国际西太平洋远洋航线、海上丝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空间广阔,人口众多,是世界重要的海港和航空枢纽。2017年上半年,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三位。杭州湾经济区拥有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作为重要腹地,人流、物流丰沛,多式联运发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往来密切。

    体制机制灵活。杭州湾经济区是国家重大改革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拥有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和上海、浙江两大自贸区。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杭州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且民营经济基础雄厚。

    交通日臻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以及沪杭高速、杭甬高速、杭甬高铁等跨区域通道建成投用,大大密切了湾区内的互联互通,沿湾城市已初步建立起高效、网络化的交通布局,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较短,大都市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

    融合态势初现。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浙东经济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机制运行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杭州湾经济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上海正积极推动杭州湾北岸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都市湾区;杭州正在实施城市东扩;嘉兴融入上海打造“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宁波加快建设对接上海桥头堡的杭州湾新区;浙沪之间交流交往频繁紧密,政府之间的主动对接和要素一体化,已经初步形成融入上海、拥抱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D 推进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破除城市之间的障碍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尽可能化解各种制度障碍,利用市场制度,全面推进制度均等化。一是需要城市之间达成共识。要消除搭便车和利益得失谋算等行为,在维护杭州湾经济区整体中的经济自由、社会活力等方面理念一致。这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政府层面到民间,在认识层面都要达成一致;二是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城市之间要建立一种紧密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讨论公共事项的合作,以适应湾区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三是需要有一个第三方非政府机构的跨行政区域统筹协调,研究突破性的长期规划,对地区的来龙去脉有整体的把握,从而指导湾区发展。

    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加强城市之间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杭州湾经济区需要强劲的发展动力,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长足发展。这个发展动力来自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来自创新带来的强大引擎,来自对人才的巨大吸引,由此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升级。而高校是形成创新经济的关键因素,将为高新技术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和技术。要抓住开放创新环境下科技创新从内部竞争转向外部合作的趋势,以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为核心的高端创新资源形成全球链接。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网络,加强高校间、校企间以及与国际科研院所间的合作交流,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异地兼职,实现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服务等创新资源的跨区域高效配置。

    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完善的交通网络是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打造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圈,推进铁路、公路、隧道、网络电缆和电网、道路网络、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不断提升连接效能,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补齐设施短板。一是加快湾区内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杭州湾铁路、沪乍杭高铁、杭甬城际铁路、沪甬城际铁路、甬舟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畅通湾区外联的通道建设。加快甬金铁路、杭黄铁路、商合杭高铁、杭临绩高铁等向外辐射联通的大通道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共享衔接。推进湾区内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实现退休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在居民层面实现一卡通,推动联合办学等。实现社保、医疗、教育、电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同城化和一体化。

    加强生态环境的合作共建,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湾区能够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宜居性。用宜居性来吸引人才,再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升级,这也是把握新趋势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统筹协调机构整体推进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将湾区内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化为湾区整体的成本,消除外部性,着力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一是建立区域环境联合防控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保基金,引入市场手段调整区域内环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协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推进“五水共治”和“五气共治”,协同强化曹娥江、杭甬运河、杭州湾等重点区域水环境的保护治理,重点治理好边界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合理规范推进杭州湾滩涂围垦项目,切实保护好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等海岸湿地;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实现时时监测、检测信息互联共享,加强联合执法,着力构建生态品质良好的生活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