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话题 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跨出社交舒适圈

    走入社会 大胆迈出社交舒适圈

    在汪琪仍然恣意徜徉在象牙塔中的同时,有一批Z世代的先行者们已经做好瞭望社会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来说,原来“小社交”的安逸环境将被继续撕开一个大口子,进而接受来自社会的“大社交”洗礼。

    初次跨入这艘大船中,他们充满好奇与包容心。《调查》中有一组数据很明显地反映出这样的特性:有38%的受访人表示喜欢社交,48%的受众对社交表现出一般、不排斥的态度。在虚拟网络逐步带动社交方式发展的今天,95后们的态度反倒显得特别的“务实”——约有4成受访人表示自己更加喜欢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将近2则更青睐虚拟网络上的社交方式,两者都喜欢的人数占到3成左右。

    那么,投射到一个个个体中去,是否真如数据所反映的那样?

    1995年出生的子璇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笑称自己是“Z世代”中的“老人”。今年,她即将跨出大学校园,并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正式岗位。别看她年纪小,却早就开始为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做起了准备——为了进入媒体工作,她从大二开始便辗转进入多家媒体进行实习。

    子璇毫不畏惧实习、工作中随处可见的社交,尽管这其中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挑战。“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并且还要建立全新的联系,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说,“但我一点也不怕,反而还比较期待每次与他人进行一次次全新的对话,每一次对话,总能收获很多东西。”

    除了每天奔波在家与实习单位之间,子璇平均每周要采访2-3个人。如何与这部分人建立社交关系,她会想尽各种方法去进行尝试,尤其是借助社交平台等方式。另外,除了每周不定期会与好朋友一起吃饭以外,她也会经常与工作中认识的新伙伴一同相聚。

    踏出社交舒适圈,不排斥认识更多的人,不仅仅是子璇一个人的社交风格。这种态度也早已体现在《调查》的数据中。共有12人坦言喜欢去和陌生人交流,还有71人选择了“一般”的不排斥态度。那么,这一世代的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结交新朋友?通过“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去认识”这一途径去社交的受访人占比48%,另外有将近2成人表示,自己会灵活应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平台去结交新的朋友。

    最佳观察者:他们是我带过超棒的一届学生

    而无论是行走在校园中的学生,还是离开学校大门的年轻人,对于一句话应该不会陌生,那就是老师批评人时的气话:“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诚然,从纵向时间轴来看,老师的确是不同时代的最佳旁观者。至于“Z世代”是不是他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一代人身上的潜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孙从众表示。他不仅教授学生跨境电商、英语等课程,还当过不同班级的班主任,可以说与90后、95后都有过密切的相处。

    在他眼中,这两代人在社交方面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我在授课过程中,发现95后比90后能更加直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孙从众回忆道,他每年都会在机房里为学生上电商相关的操作课,90后学生中鲜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出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尝试;但是95后中不乏有很多学生,会率先抢夺到沟通的权利。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进行店铺相关的上机课时,一般来说我会建议学生们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练习PS技术去将店铺装修得更好”等环节,他们就会按照我的教学进度来进行实践”,他说,“而到95后这批学生,教学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这群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营销上面的想法。”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曾经从新媒体的角度提出了各种推广营销的手法,并且在与老师讨论后,积极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Z世代的学生们,不仅愿意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去进行大胆沟通,同时也是十足的社交爱好者。

    在这个老师的各类微信群中,班级群是其中最活跃的群组之一,一天下来便常常会积累上百条未读信息。仔细打开一看,他发现许多都是同学们相约聚会的信息,还盛情地邀请班主任一同加入。他们的聚会时间非常不定,有的时候是一周一次,有时则是两周一次,小范围内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聚会。一般而言,去咖啡馆或是找个地方一起吃饭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遇到天气好的时候,还会组队出门去旅行。可以说,是个丰富多彩的万花筒了。

    这个现象,很好地解释了《调查》中的有又一个结果。Z世代的年轻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和好朋友相互交流?最多的人选择了“约一个吃饭的时候,边吃边交流”,达到了42人次;其次,借助微信等虚拟空间交流成为了排名第二的方式,共有37人次勾了这个选项。

    好奇与理性 贯穿于社交理念

    数字信息时代出生的这批年轻人,逐渐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交图谱。

    对于Z世代的人们来说,互联网的枝枝脉脉开始长得成熟且繁茂,这意味着数字化产品或许成为了这一代人最好的玩具。在网络架构起来的社交环境之下,绝大部分人都表示一天中将近有5小时以上的时间投放在互联网中,这是“婴儿潮”、“XY世代”的人们幼年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也恰恰注定了这代人的社交特质。

    他们崇尚于网络社交,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覆盖面之广令人瞠目结舌。但是这不代表沉溺——对于他们来说,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并且更快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此外很明显的是,他们也并没有就此放弃线下的社交方式。科技构造的虚拟网络固然绚烂,却容易迷了眼睛,缺乏一些硬朗的面对面交流去支撑,很可能导致社交关系的垮塌。

    而线下的社交方式之于他们来说,则显得比较随意。他们不会固化相聚的频率与方式,并将每一段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去考虑。

    在“宅性”逐渐感染众多年轻人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似乎趋于“不愿意跨出社交舒适圈”的状态,但是Z世代却不同。面对未知与陌生的社交场合,他们仍然展示出自己的眼界与勇气,大胆地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或许是这一代之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社交,是“社会”这艘大船中的一块块舢板。诚如许多乘客所见,这代人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活色生香地与这艘船上的每一个元素打着交道。“社会”之于这代人的定义,也在他们的心中慢慢明晰。到底它是诺亚方舟,还是泰坦尼克号,不同年轻人心中,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