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话题 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跨出社交舒适圈

制图 严勇杰

    记者 劳育聪

    检票员利索地收下他们的票据,随即,巨轮缓缓打开舱门迎接这群欢脱的年轻人。船舱内的其他人争先恐后起身想看清他们的面庞,继而了解这些新乘客的习性——在此之前,大伙只知道“互联网原住民”、“自我价值”、“精致主义”等词语是描摹这一神秘“族群”的标签。承载形形色色乘客的舳舻,是社会;这批初次登陆的95后年轻人,便是“Z世代”。

    每一个新世代人群的登场,都会惹来好奇的聚光灯。这批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期的稚嫩面孔,在沉浸式的数字化影响下,将会秉持什么样的社交理念与这个世界相谈甚欢?在旁观者们的种种猜测中,他们一边熟稔地继续操作互联网工具,一边不乱分寸地说起了自己的社交理念。

    象牙塔内 社交“小狂欢”多姿多彩

    本以为大家同属于广义上的“千禧一代”,却没想到1995年这个分水岭的存在,令山峰两边的气候地形却是如此的不同。

    汪嘉出生于1992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90后,与这一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一样有着相似的轨迹。拥有敏锐观察力的她,发现了一个她与表妹汪琪之间的小秘密——尽管都是90后,但是这个晚她5年出生的小丫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交方式与生活态度。

    汪嘉是个文静的姑娘。她的20岁,大多数时间都浸泡在了大学的图书馆中。对于她来说,平时能够尽情地做学术,周末可以宅在寝室里,就是一条既规律又幸福的生活轨迹了。当然,学校里的好友有时也会相约去外面逛逛,她也会欣然赴约。最常用于社交的工具,毫无疑问是智能手机。总体评价下自己的社交生活,汪嘉用了这样一句话:“自己拥有足够的空间,一切的社交都恰到好处。”

    相比之下,表妹眼下的20岁则显得更加色彩斑斓。汪琪是一个十足的社交小达人。“与我们相似的是,她和她的朋友也最常通过手机来保持联系”,汪嘉说,“我总能看到,她一有空就会在手机上刷各种社交平台。一会儿工夫,就带着精致的妆容出去赴约。”在她眼中,表妹有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平常也会有着频繁的聚会。

    在汪琪的衣柜中,既有几十块一件的衣服,也有各种昂贵的品牌。但是这些服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特别。这个外向活泼的小丫头,尤其喜欢在各种社交场合中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单单通过她在朋友圈中留下的各种高逼格精致照片,就不难发现社交生活的丰富多彩。

    “与我相比,这是其中一个不同”,而另一个社交区别则令她有些惊讶,“在我的圈子中,大家的重心逐渐在向微信转移,使用QQ的频率正在逐渐下降;但就我观察而言,汪琪和她的朋友依然热衷于QQ,并且频繁地更新着说说等动态。”

    95后时髦女孩汪琪的社交日常,已经折射出了Z世代生活状态的一角。

    据宁波晚报公众号发布的《95后生活方式调查》(下文简称为《调查》)显示,参与问卷的117人中,共有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玩手机的频率达到了“一有机会就会拿着手机看”的状态,主要是为了刷社交网络。而对于“多久会跟好朋友聚一次”这一问题,将近3成人选择了“其他”,“每1-2天一次”、“每周一次”、“每年一次”这3个选项的均占比15%,对于最热门的选项,不少受访人表示:“想聚就聚,不会刻意在乎频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