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话题 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求职记:不将就

    95后 追求有品质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工作的定义,95后毕业生也有了不同看法。他们大部分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95后一代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62.96%选择看情况加班,接受偶尔加班,而不是常态化的加班。

    95后比较看重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提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宁波建工人力资源经理林烨说:“他们相对来说不愿意加班,这也是一代比一代发展好的表现。他们更倾向于克服职场拖延症,在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95后来说,他们更看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少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偶尔加班可以接受,常态化的加班肯定是不行的。休息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工作。

    就读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小王一早就来到了招聘会。她面试了6家招聘会上的单位,手握有2家OFFER。但小王却并不着急签约:“这两家企业都不错,要我做的是后端程序员。他们给出的薪资待遇都不错。但是我现在实习的是前端程序员岗位,看着公司里的后端程序员,天天加班,工作时间太长了。想想工资再高又怎么样呢?都快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小王说还是希望找一份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工作,哪怕和专业没关联也行,只要合适她的生活节奏。小王说:“我们寝室四个人都还没找好工作,在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前,有几个就算家里催着,也能顶住压力,不想随便找份工作将就。”

    浙江师范大学的小余表示自己也处于观望状态:“虽然选择了就业,但也没觉得特别着急,毕洽会后面还有一波春招会以及其他招聘会,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我感兴趣的职业。”

    小余说自己的父母算是开明,并不强求她一毕业就必须找到工作,昨天父母还在微信里说,找工作注意安全,别因为心急而陷入传销组织。“父母的支持让我找工作的压力并不是那么的大。但我也给自己设了一个时间,会在毕业一年内找到工作。”

    记者随后还遇到了正在面试的小邵,人事问她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她很直接地表示:“我心目中有三家公司,贵公司和其他两家单位比较起来,工作离家更近,上下班时间成本更低,这样不会在途中浪费很多时间。”

    随后小邵笑着告诉记者:“人事经理大概没想到我这么直接,他说我让他想起来他们那个年代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跟我们现在想得是一样的,但是嘴上说的是离家再远,再大的困难都会克服。我能这么直率地表达想法,他反而觉得挺真诚的。”

    如今就业者和企业的地位相对来说更平等了,95后一代在找工作时内心更加强大,更能表达自己找工作的真实诉求。小邵说:“我和企业其实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挑我,我也在挑企业。我没必要藏着掖着。我就告诉企业我的真实想法,企业也可以告诉他对我的看法。我们双方达到关系的平衡,就可以把这段劳动关系确定下来。”

    95后 独立性稍有欠缺

    宁波索奈斯电声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徐春波表示,早上刚收到三份简历,其中就有两个学生是家长陪着过来的:“95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环境中长大,心理抗压能力及独立性稍显欠缺。”

    宁波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人事专员许力俐表示:“之前我们单位招聘一位实习销售,几次联系他面试到入职,都联系不上本人,都是通过妈妈的安排。来了后发现他并不抗压。在培训过程中,他觉得销售跟自己想象中不一样,原本他以为只是跟客户聊聊天就可以,但销售肯定会有产值的要求。他其实可以来和我沟通尝试其他岗位,但他就二话不说立马辞职了。”

    “早上收到十几份简历,面试下来最大的感觉还是95后普遍不够主动。对自己的求职目标都不甚明确。”宁波中太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华泽说,早上不少应届生在公司的展位上驻足半天,要他主动询问是否有求职意愿才肯坐下与他交谈。

    通过和几位求职者交谈发现,其实他们对公司提供的某些岗位还是有兴趣的,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他说:“包括公司里一位已经招进来的95后的设计师,沟通力也稍显不足。他们可以在微信和QQ上和客户聊得热火朝天,一见面却尴尬冷场,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客户沟通。”

    被称作“手机一代”的95后,成长于高度成熟的媒体和互联网,有着独特的用网习惯,49.38%的95后选择当面谈,还有22.22%的人选择微信和客户沟通。

    95后的设计师小宁说自己刚进公司的时候,因为习惯用微信跟客户交流,接到设计案就和客户建了设计案讨论组,一多月下来,自己变成客户的24小时的工作伙伴,身心疲惫不说,上万条聊天信息也大都散乱,讨论效率低下,半天都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原计划两周完成的项目,拖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进展。

    幸好老板很通情达理,教会了小宁与客户的沟通之道。面谈中,小宁得到了客户清晰的需求和预想的呈现方式,小宁当场排定了时间表。接下来交稿修改都是邮件沟通,最后见面沟通是关于付款流程的,也都很有效率。

    小宁告诉记者:“我们这一代都喜欢把微信作为即时聊天工作工具,其实这个习惯并不好。在重要工作的沟通上,面谈和电话可能更有效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