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劳育聪 实习记者 吕梦帧 去年12月7日,宁波市商务委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宁波市社区商业邻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旨在建立健全宁波市社区商业“邻里中心”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及运营机制,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业态齐备、功能完善、价格实惠、服务有序的新型社区商业“邻里中心”,形成社区商业的宁波模式、宁波标准。至2020年年底,建成15~25个;至2025年年底,建成50个左右。 抢占最后一公里的里程碑处,“邻里中心”的确踩着节奏准时出现。可是,这是否意味着,此种业态在宁波的生存是否一帆风顺?丛林猛兽出没之余,“邻里中心”能否获得一线生机?在它葱郁生长的背后,还能获得哪些支持?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听一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不妨尽情畅想一下它们的未来。 01 运营者:瓶颈仍然存在 既然提前进入这一市场,我们当然认为“邻里中心”是值得一做的命题。但这不意味着不存在困难。 瓶颈仍然存在。一方面,运营商在项目获取方面没法做到标准化,物业形态会有所差异,项目周边的客群也具备差异;另一方面,在项目获取的过程中,“邻里中心”的载体较为稀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邻里中心”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受到电商的冲击下,目前线下的商业氛围并没有非常乐观,所以自然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一些刚性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可以很容易发现,我们一般都会承租单一业主或者是两三个业主的物业,这是否意味着多业主的物业没法成为试验田呢?其实不然。我们会希望政府方面能够通过“统一从业主手中承租,再将其租给商家”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的差价相当于另一种补贴方式。这样,便可以顺利调控业态并令其不重复。 下一步,我们也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为“邻里中心”的本土化落地带来更多元素。诸如菜市场、养老服务等多元化的风口,也会成为融入“邻里中心”的全新元素。所有的新融合,将紧紧围绕提升居民体验而展开,进而来增强“邻里中心”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打造“邻里中心”是一个商业行为,仍然存在发展的契机,当然这取决于从什么样的切口进入。未来,我们依然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够带来较大的影响力。 02 居民:拉近和邻居的距离 在传统观念里,社区是体现人情冷暖的地方,如果个人的生活是“小家”的话,那社区应该是“大家”的存在。而我理想的社区模样还是秉承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相互之间经常串门,唠唠各家的琐碎。现在的“邻里中心”正在展现这个趋势,像我们社区里就开设了老年大学、社区老年电影院,拉近了我们和邻居距离。 前不久我还拉着隔壁的那位一起去社区楼下参加越剧表演班,通过这种类型的活动让我们这群老人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点,增加生活的情趣,多学习一些技能,而且还能认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 购物中心的功能倒不是我们这些老住户最关心的,毕竟社区离大型的商圈很近,多走几步路跑去买东西也不是特别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社区下面的一些连锁超市、餐饮店还不能满足我们更高的消费需求,一是因为档次还不够高;二是商铺的产品还不够丰富。举个例子,像家里想做一顿火锅,缺少食材,跑到楼下的三江超市摸索半天,最后还是失望而归。最后还是把希望寄到了稍微离得远一点的华润万家、沃尔玛。 既然叫“邻里中心”,那么就应该拥有和其他社区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竭尽相似只是多增加了一些商铺,多呈现了一些业态,但服务质量和体验感都没有跟上去,那么这些所谓的“邻里中心”就和普通社区没有多大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