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婧 人物名片 姓名:王金文 籍贯:北京市朝阳区 职务: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 爱好:读书、思考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刚过的正大慈溪现代农业生态园内,一陂春水绕花身,蔬甲初肥,农业机械设备运作有序,数百万枚鸡蛋正整装待发至全国各地。谁能想到,眼前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在七年之前,还寸草难生,举目尽荒凉。而“点石成金”这片3.9万亩盐碱地,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的,是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王金文。 仅用三年时间 让盐碱地换新颜 王金文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经专业,并在内蒙古从事农牧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他被调入北京相关农业发展机构。2007年,机缘巧合下,王金文进入正大集团,负责农业项目的推进工作。 正大集团是泰籍华人创办的著名跨国企业,以农牧食品、零售、电信三大产业为核心,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彼时,从农牧业起家的正大急需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种植业自然成为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 多方考察下,2010年左右,王金文带着自己手中负责的项目,来到慈溪,开拓产业新领域——种植业,并带领团队对800亩试验田通过淋盐碱洗进行土地改良。 盐碱地改造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事情,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基于区域环境的不同,盐碱地的种类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所以盐碱地改造无法做到一个方子治百病,必须因地制宜。”王金文对于相关知识在了然于胸的同时,有自己的见解。 改造滩涂盐碱地会面临复杂难题,“洗”掉盐和碱还不是最难的,首要需要解决的是承载力不足问题。滩涂都是类似于沼泽一样的地质,就像豆腐脑一样,别说机械车辆了,就是人站在上面都要时刻提防陷到里面去。 说到盐碱地改造,王金文引用了新开发园区的例子,“一开始陷进去很多辆工程车,有些车辆因为无法救援而成为了土地下面的一部分。”王金文和他的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立了专班日夜进行研究实验,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找出了可行的方案,通过对工程车辆进行改造,来满足在“豆腐脑”上作业的难题,令改造得以顺利推进。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王金文就成功完成试验,首年达到亩产量450公斤。而3年以后,园区内3.9万亩土地均实现改良。如今,通过精耕细作,近2.2万亩水稻田就能产出4500万元销售额。 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王金文认为,需要不停去尝试去探索,关键是先吃透农业模式,为此他结合每个区域的不同情况试验了很多模式,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丁冠军模式”和“张正家模式”。 简单而言,就是一种以公司员工命名的农业模式,“丁冠军模式”通过全面承包,解决了机制问题,承包人的收入也由原来的年收入4至5万元上升到年收入超20万元;“张正家模式”则采用目标责任制,引入奖惩机制,超出完成量后进行分配,最高能达到五五分成,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王金文说,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小、散、乱”,农民文化程度低、集约化程度低。 而“丁冠军模式”和‘张正家模式’的精髓就是打破了小农经济模式、打破了农民变工人的打工模式,可以培养职业农民、建立规模适度的农场经济,在激发个人能动性的同时,发挥企业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和组织优势。 培养小老板,让越来越多的丁冠军、张正家等脱颖而出,辐射带动周边农牧业的发展是王金文下一步的目标。“我希望能让当地农民,与现代化农业体系接轨,帮助他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王金文说,未来慈溪园区将成为正大集团中国区的食品研发基地,将园区经济推上新的高度。 培养新时代农民 目前,正大慈溪现代农业生态园目前已发展成为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集优质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与物流、研发、培训和农业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功能区块于一体,各产业环环相扣、有机集合、生态循环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正大集团在饲料、养殖、食品加工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在上游种植链条还需加快速度。”王金文说,正因如此,围绕正大现有和未来新开发的下游产业链,包括慈溪在内,正大将在全国建设100个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园区示范带动周边农民10倍至20倍的规模和效益,同时培养上万名现代农业带头人、小老板,通过农业带头人的带动,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百万名新时代农民。 而通过园区建设和辐射带动,王金文说,希望打造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并且实现三产融合,在提振地方全域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为正大全产业链及农业4.0,以及中国现代农业的提升贡献力量。 “未来我们还会凭借集团的优势,将包括慈溪在内的全国名优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市场。”王金文说,他们将甄选质优味美的农特产,辅导农民在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以满足互联网销售的标准进行经营,农民只管种得好,他们来解决卖的问题,真正惠及生产者、消费者,实现双赢目标。 ■专家点评 市经合局副局长叶文涛 盐碱地里,有大粮仓。这背后是何种魔力?是王金文在农业项目中倾注的心血与汗水。几经攻克下,“豆腐脑”不再是棘手的问题,摇身一变化作实现量产的“米袋子”;多次尝试后,“小、散、乱”的劣势得以改善,“冠之以名”的农业模式成为可复制的模板,利民利国。这位新时代的企业家,极尽每个细微的举动在论证:“沧海”也能变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