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围绕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 对于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受访者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6.5%~7.0%。持谨慎乐观态度者占绝大多数,高达九成,经济信心增强。六成多受访者认为,我国经济将在1~3年改变下行趋势转向增速趋稳。受访者最为担忧“金融风险加大”和“地方债务风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对于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学者们比较看好“新兴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被认为是今年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被认为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于为保障高质量发展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被寄予厚望。“减税降费”和“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等被认为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学者们对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看法较为分散。超过一半受访者认同的选项仅有“新兴信息产业”一项,选择率为66.1%;接近或超过三成受访者看好的选项有“智能制造业”(38.8%)、“高端装备制造业”(34.7%)和“健康养老产业”(29.8%)。 此外,节能环保产业(20.7%)、新能源产业(18.2%)、生产性服务业(17.4%)、电子商务(14.0%)、新能源汽车(11.6%)等选项也被学者们看好。 1 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好人工智能 相比前两年的调查结果,“新兴信息产业”连续三年均以超六成的选择率(2016年为74.0%,2017年为68.4%)被列为当年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第一名,被学者们普遍看好。相比去年,“智能制造业”的选择率虽然有所下降(2017年为57.0%),但排名超越“高端装备制造业”跃居第二,成为后起之秀。 综合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2018年,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作此判断的学者们表示,中国正在进入知识信息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改变着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和格局,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成为重构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寄予厚望,认为人工智能将作为一项“赋能技术”在各个产业和经济社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农业、智能政府等一系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构建起面向未来智能社会需求的智能经济雏形,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空间。 对于培育新动能,学者建议,要把握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等重要战略机遇,处理好前沿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同时建立一整套真正能够激励、引导、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 2 养老、健康等“幸福产业”发展快速 受访者普遍认为,旅游、文化、养老、健康等“幸福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 建议推进在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关注度较高领域的改革进程,促进民生质量全面提高,让大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政府公共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公共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关于环保,2018年预计环保督察将进入一个阶段性收尾,重点应当是水污染治理,前两年大量生产型小企业被关停,整体的污染排放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雾霾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但“一刀切”的方式不可持续,新的环保治理模式仍在探索之中,2018年我们预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设置方面会有所突破,这会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