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调查结果显示,“财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的选择率最高,均超过五成,分别为65.3%%和55.4%,位列前两名。其次,超过三成受访者希望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33.1%)和“简政放权”(31.4%)。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24.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4.0%)、土地制度改革(22.3%)、户籍制度改革(12.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7%)、汇率形成机制改革(6.6%)和股市资本市场监管改革(4.1%)也应尽快推进。 1 财税体制改革选择率超国改 六成多受访者对“财税体制改革”寄予厚望。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财税体制改革”选择率排名今年超越“国企改革”,位列第一。受访者认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改革的根本在于建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当前亟待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其框架主线主要包括央地财政关系、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改革。根据新时代特征,需要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夯实、构架充实。 2 新一轮国改需明确两个方向 四成多受访者对“开放”寄予厚望。他们认为,扩大对外开放仍是中国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互利合作也是我国整合全球资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推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开放,形成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形成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外贸新格局;取得以自由贸易港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 期待“国企改革”的学者们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需要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推进混改要与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协同联动,与产权保护、释放人的积极性同步推进。 3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受访者认为,金融风险尚未真正释放,结构调整还要真正做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快金融法治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支撑。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金融“脱实向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尤其是加快普惠金融的发展。 金融监管措施继续加强,相机抉择的人为失误风险不可不防。2018年货币政策将保持“政策定力”,存贷款基准利率大概率不变。地方政府隐性财政扩张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财政政策将更加侧重公平。 建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自上而下地彻底打破县际竞争模式,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美丽中国和创新中国为目标,加强对环保基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消费升级等领域的支持。 4 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力度 受访者认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让市场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并放宽市场特别是服务业准入限制,清理和废除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各类主体的内在动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力度、速度和质量,继续优化经济体制机制合理布局,继续激发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等,不断将有利政府主体管控为主要导向向有利社会主体创新创造等为主要导向转变,毕竟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真正主体是社会力量,而不是各级政府。 5 科技创新是基本驱动力量 受访者认为,更高质量经济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二是全球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三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而实现更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量是科技创新。如何提高有效科技供给能力和增加有效科技供给是实现更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将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主要重点措施,促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