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旭辉 宁波的房产中介市场,是一个很奇怪的市场。 10几年间,多少巨头在宁波折戟沉沙——不管是迄今尚在国内房产中介界名声很大的“我爱我家”“易居臣信”,还是孙宏斌当年赖以起家的“顺驰”,抑或是香港最牛、由“房产中介教父”施永青创建的“中原地产”,都没有逃脱高调杀入黯然退出的命运。 而宁波本土的房产中介,却在楼市的起起落落中,大浪淘沙出了霸主级别的人物与公司。 虞天良就是其中一位。 在虞天良入行的那一年,宁波房价还不到1500元一平米;第一个月,他只做了1600元的生意。 而在2017年,虞天良已经有4家子公司,其中一家子公司有房产中介门店90余家,遍布宁波主城区,员工近千人。 A 那一年 宁波房价不到1500元一平 虞天良做房产中介,完全是突发奇想。 那是1994年的宁波,还处在福利分房时代,私人间的房产买卖几乎是没有的,购房行为基本上只发生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从房产公司处购入房子,然后再分配给职工。 那一年,像李惠利医院旁边蓬莱里的房价,大约在1400元一平米。偏远些的地方如今天的明楼、联丰等地,一些房子更只要几百元一平。 虞天良完全没有想过做房产买卖生意。 他想赚的,是租房的钱。 1994年,在宁波市统计局当年的统计年鉴中,被称作“本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完成工作量最大的一年”。 当年药行街、柳汀街改建工程的启动,是宁波城建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其可谓吹响了近20几年来宁波城市面貌转变的号角。 与城建加速相呼应,城市拆迁规模也开始加大。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94年市区拆迁旧房46.2万平方米——而当年市区竣工住宅总量也不过81万平方米。 虞天良家因拆迁,在尹江岸那边异地重建了4间二层楼。望湖桥附近做生意的人,闻风寻租而来。 他从中嗅到了机会:有房的不知道谁要租,想租房的不知道哪里有房出租,做个牵线搭桥的平台好像有前途。 当时租住在虞天良家的有一位报社的记者。在聊天中,他肯定了虞天良的这个想法,叫他赶紧做起来。 就这样,当年31岁的虞天良,前陆军炮兵、供销员、饭店经理,成为了宁波最早一批房产中介的一员。 B 第一个月 营业额才做了1600元 虞天良找了个搭档,在鄞奉路上今天江湾城的位置,找了个25平米的店面,取南门的“南”和自己名字中的“天”,开张了他们的“南天信息服务部”,注册资金5万元。 经营模式很简单:每介绍成功一单,收一个月租金作为中介费。 虞天良骑一辆28吋的“飞行”牌自行车,走街串巷,开始了他的中介生涯。 干了不到20天,那位搭档就跑掉了。 生意实在清淡——第一个月,“南天”的总营业额是1600元。 虞天良没有退。 靠做租房中介生意,他熬了4年。 终于,到了1998年。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由此进入全新的时代。 宁波也不例外。 经过1999年一年的政策消化和落实,进入新世纪后,宁波楼市开始狂飙突进。 2000年、2001年、2002年,宁波房价涨幅连续三年高居全国第一,商品住宅销售均价分别是1781元/平方米、1864元/平方米、2357元/平方米。 当然,以今天宁波房价水平看,那时的房价简直是“白菜价”:2000年时候,天一家园卖2200元一平,东海花园单价不到2300元;2001年世纪城开出4400元的价格,当时已被视作天价。 在飙升的房价和火热的住房买卖行情中,虞天良和他的“南天”迎来了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