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劳育聪 王婧 通讯员 胡敏 3月21日下午4点不到,宁诺DB-B05这个能够容纳百人的大教室里已经人头攒动。尽管屋外飘着濛濛细雨,从城市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听课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看到这样火爆的场面,坐在教室一角的王禹琪与赵淑敏倍感快意。她们分别是宁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办公室对外关系主管与对外关系经理,也是学校“旁听生计划”的组织者。截至目前,该项目共举办了18场讲座,一场比一场嗨。 两位发起人从未想过这个计划能够在宁波城市人中激起如此大的浪花。 这个“旁听生计划”是宁诺打造“无墙大学”的一次成功尝试,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与大学的又一种同框的可能:本土高校溢出知识的甜酒,求知者重返校园如痴如醉。 A 没有围墙的大学 当天下午4点,“旁听生计划”安排的是一场题为《莎翁表演在中国》的讲座。主讲人是来自英国罗斯布鲁福德学院的戏剧教授Michael Earley。 慕名前来听讲的“学生”,是来自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其中有媒体从业人员、大学老师,也有培训机构从业者,甚至个体户。 在随后的40分钟里,Michael教授精彩地演讲,每一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其间,还时不时有人举手与“大师”对话。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我们很难分辨这里与宁诺任何一堂正常的课程有什么区别。 一个名叫Jessica的学生在群里激动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老师讲得很慢,我居然七七八八能懂一些,很棒的课!” “最初,这个项目只能称之为一颗小石子。”王禹琪说,去年7月,教育系一名研究生关于高校资源共享的论 文引起了她们的注意。“当时就联想到,我们人文社科院不是有许多公开讲座吗,既然如此有料,为何不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加入到自主学习中来?” 一个旁听生计划由此产生。去年9月,首期旁听生计划出炉,课程表随之排定,“电子游戏与传播”、“大英图书馆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历史资料和数据讲故事”、“朝核问题及中美面临的风险”等,每一个主题都引人注目。为了保证旁听质量,他们特意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游戏规则:旁听生每听完一堂课即可获得一个章,集满10个印章便可得到第一期“结业”证书。 赵淑敏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期预告发布到公众号,忐忑地等待着反馈。结果超乎想象得好——预计招收30个旁听生,结果收到236人的报名,最后不得不扩招到70人! “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普通老百姓有朝一日也能踏进大学之门,接受世界一流名校名师的教育……”只有高中学历的文学爱好者小李说起旁听生计划,喜形于色。 今年1月8日第二期旁听生计划开始招募,为了精准对接,二期设置了“英语水平”“学历”以及“职业自由度”等筛选参数。但城市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再度让人瞠目结舌:短短数天共收到580人报名申请,招生名额最后不得不扩大至19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