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旁听生计划”一方面反映了城市人对高校资源的渴求,同时也印证了宁诺人文社科学院院长Geoff Hall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Be a life-long student(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令我们惊喜的是,在旁听生中,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将‘终身学习’封为信条中的至宝,并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赵淑敏描述起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一个例子,在这群特别的学生中,不乏职业人冒出重回校园继续深造的念头,并且通过这些讲座提前了解与考察心仪的学校。” 某培训机构的物理教师Max就是其中之一。 “几乎每一场讲座我都会去参加,一周大约要去1-2次。这个连续参加两期计划的“狂热粉”犹记得,在去年的动态博弈学讲座中,她对许多专业术语一脸茫然,只能根据给出的函数图像勉强对应高数中的知识点,回去之后一顿恶补。 “之前一直抱着继续教育的念头,但离真正的行动总差了一大截。”在多次进入宁诺与各种大咖面对面以后,她无比确信,这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学术氛围 。 Max的时间表一下子变得紧凑起来——眼下,她不仅要继续来听各种讲座,还在准备宁波TESOL(对外英语教学)研究生专业的各类申请资料。 跨界的继续学习之路,就在眼前。 像Max一样加入这支城市学习大军的人,源源不断。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作为职场中人,我们必须时刻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期待有更多本土高校能够开启知识共享之门……”一名青年创业者说出来多数人的心声。 C 本土高校知识共享未来可期 在信息更迭速度飞快、竞争压力上升的环境下,宁波人对于知识的需求,的确处于一个升温状态。此情此景,通过“本土高校知识共享”这一维度来探讨城市与大学的关系颇具意义。 在多方采访与查阅资料以后,我们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校尽其用”的可能。 互联网领域或许是带动本土高校知识公开的另一个有利的臂膀。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分析专家Kevin·Carey提出了“泛在大学”理念,他设想未来的高等教育学习将于全球泛在大学互通,彼此连接在一起。宁波本土高校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公开课、视频直播、音频等多重形式,拓宽知识共享的阈值,彻底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 从公开的内容来看,事实上,诸多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项目多与本土的元素息息相关。是否可将一些此类研究项目,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去与公众对接,让研究项目真正与本土发生充分反应? 在这方面,宁诺也有过先例。在英伟达实验室主任Eugene教授带来《虚拟时间旅行:虚拟现实技术在人类过去重建、存储和共享中的应用》讲座以前。他曾带领团队走进位于奉化深山的石桥头村,用360度全景摄像机记录了一对农村老夫妇做豆腐的场景,采集的素材被处理成VR场景,给城市人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旅游项目。 “最初的确只扔了一颗小石子,但我们想把它打磨成珍珠,蚌与石子的不断磨合非常重要。”王禹琪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 目前,这场融化知识边界的尝试仍在不断升级。“在今年的旁听生计划中,我们增设了直播功能。”赵淑敏介绍道,“直播的出现再度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不仅能供无法到场的旁听生在家里完成打卡,还意味着这些资源可以向所有公众开放。” 另外,该校所举办的各类“迷你开放日”,也在向每一位城市人开放。 稍显遗憾的是,在询问了多所高校以后,我们发现目前在宁波像宁诺这样推出旁听生计划或公开讲座的高校并不多。 不过,这也意味着,在这一领域我们可以突破改变的空间非常大,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