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城交互:提升一座城市的黏度

    2 提升一座城市的黏度

    “目前,我已经成功拿到了留在宁诺工作的Offer,等着4、5月份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后,一切就能尘埃落定。” 李伯莹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记者。

    2013年,从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后的李伯莹顺利申请到了IDIC项目,并就此开始了信息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涯。

    “我的研究方向是关于网络用户行为的,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这段经历带给了完美的研究体验。

    期待学以致用的李伯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对这位即将踏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留在宁波是她工作榜单中的首选。如果不幸落空,她决定去国外寻求发展机会。

    在宁波生活多年在李伯莹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喜爱:“这里环境优美,十分宜居。整体上来讲,宁波是比较开放的,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大数据等等,在周边上海、杭州的辐射下,诞生了不少的初创型互联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宁波目前的优势所在。”

    在群发“你是否会在毕业后留在宁波”的邮件以后,我们也收到了更多诸如“李伯莹”式肯定的回答。

    一位名为Linjun的博士生动情地写道:“如果工作符合预期,我一定会考虑留在宁波。宁波是一座很棒的城市,没有诸如北京或上海的压力,非常现代化、宜居且国际化。所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3 爱上一座城,留住更多人

    这些反馈令共青团宁波市委副书记张义廉觉得欣慰。

    他一直认为,除了宜居的环境,还要给足大学毕业生工作方面的信心,令他们相信这里充满了成长与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令更多大学生爱上宁波,从而留在宁波。

    近年来,他也在从就业的角度着手,引导更多大学生萌生爱意。

    例如,根据2016年宁波的统计公报显示,工业结构趋新趋优,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增长10.4%与9.1%。“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会从就业理念引导大学生向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等这些企业走,这些企业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不是说现在的网络经济、新经济业态就代表方向,制造业一样可以代表未来。”他说。

    此外,他表示,相关部门可以在城市形象方面有下一番功夫,在就业、落户等环节,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便利。

    张义廉坚信着,在大学不断为城市输送人才与知识的同时,为它们构建一座友好的城市,或许是校城相融的最佳方式。

    4 校城相融的N种方式

    当然,校城相融还有多种方式。

    在校城相融的进程中,宁大早已经走在了前列,提供了一个个值得借鉴的可能性。

    在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上,宁大紧紧围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定。城市需求层级在提升,宁波大学发展也在转型提升。今天,宁波大学在谋划提出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顺应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转型提升的发展需求。

    作为宁波集聚人才的高地,宁大在为城市培养输送近60%的大学毕业生的同时,尤其注重为地方培训科技人才。以“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为例,这项特色已经坚持了10余年,并且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的典型。

    在浙大校长助理胡征宇看来,将区块链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撑,植根于宁波,极具意义。“我们所说的引入,并不是单纯将房子建在这里,而是要助推一流学科与本土的融合,才能真正为城市产业带来强劲的助推力。”他说。

    宁波市政协港澳台侨事务顾问徐祖力看到了宁波帮的力量。“在香港,有众多宁波帮乡贤,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名校都有捐赠,如李达三在香港高校的捐赠总额超过已超过5亿元,同时宁波籍高校教授也有很多。”他介绍道。

    徐祖力提出,在加大对宁波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投资力度的基础上,或许可以借助香港宁波帮的优势,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如香港科技大学来在宁波建立合作研发或创业中心,并且在香港高校合作方面建立更强的联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