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杉杉20年来的转型之路,许多话滚烫、霸气、一片赤诚

郑永刚:“我们这一代人,还需再努力”

    记者 乐骁立

    1998年,如日中天的杉杉出走上海,宁波一时为之震动。

    20年后,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借3月31日“2018宁波发展论坛”,首次在宁波讲述杉杉20年来的转型历程,并称“终于可以向家乡父老汇报这些年取得的一些成绩,勉强能算得上衣锦还乡了。”

    1 针砭:太算计不分享,就没有了

    前段时间,东南商报及其官微“东南财金”率先提出的“宁波为何出不了独角兽”这个话题,引发各界热议。当天,郑永刚也对此作了回应。

    郑永刚在历数宁波帮前辈虞洽卿、包玉刚、邵逸夫等之后说:“我们这一代就差了很多,我们想来想去没有马云,没有马化腾,没有任正非。”

    “但是我们在路上,未来我们一定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宁波企业家,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得努力,如果不努力的话,就会被淘汰,对不起家乡父老。”

    “独角兽是小儿科,宁波人是做大企业、大买卖的,搞小东西也搞。”

    不过,郑永刚也指出,宁波人太会算账,“你太算计了以后,尤其是共享、分享,宁波人这方面就不太愿意,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分享什么呀。”

    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恰恰就是要讲分享,“你赶不上分享就没有了”。

    2 转型:公司总部为何搬到上海

    随后,他向家乡父老讲述了杉杉20年来的华丽转型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杉杉已经是享誉全国的品牌,“杉杉,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妇孺皆知。但郑永刚却认为这些成功是不足道也,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在一个从短缺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一旦市场开放,国外品牌纷至沓来,杉杉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在原有产业内升级是企业的最优路径,但杉杉与国外品牌相比没有提供时尚生态的基因,因此只能选择向产业外转型。”他说。

    于是,郑永刚将公司总部搬到了上海,寻找转型的新机遇。

    也是在那时,郑永刚瞄准了大家完全陌生的正负极电池材料领域,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1999年3月,杉杉收购了一家碳材料研究机构,先期投入8000万元,作为“985”计划课题经费。其后,郑永刚又追加3亿元投资进行产业化。但是,产业推进情况并不顺利。杉杉在进入锂电池领域的前8年都是亏的,用郑永刚自己的话说,“亏得一塌糊涂”。

    “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8个人开会有7个人说卖掉它,我说舍不得,最后决定坚持。”他表示,“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这个产业,日本有韩国也有,而杉杉是中国第一个从课题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锂电材料企业。”

    他坦言,后来的成功要感谢乔布斯——智能手机带动了整个3C产品的革命,锂电池得以普及。2013年,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业务收入全面超过服装业务。

    “其实在2003年、2004年,我们有一个赚钱的机会,当时深圳有水货,水货市场可以降低它的技术标准,可以快速得到利润。但是我们没有走这条路,我们坚持了高端路线。这也是我们最后能成功的原因。”

    2014年后,锂电池行业迎来了由电动汽车带来的第二个爆发期,目前整个市场需求还在以每年两位数增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