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论坛上演讲。记者 周建平 摄 |
记者 劳育聪 实习记者 吕梦帧 这些年,融历史文物与现代趣味为一体的故宫文创火了,而将一件件尘封于深宫秘庭的国家宝藏推向公众的幕后推手——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也以和蔼温厚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 昨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着一腔激情与一堆段子,在宁波讲述了如何在现代重新诠释紫禁城古老基因的新故事。在上千人现场轰鸣的掌声中,红墙内的宝藏、服务与文化渐渐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宝藏 呵护重塑古老的生命 “180万余件藏品”,故宫当之无愧成为收藏国家宝藏最多的博物馆。在堆积成山的瓷器、织绣、书法、青铜器皿面前,为它们拂去尘埃成为了摆在故宫博物院各路专家们眼前最大的问题,当然,其中修复文物是重中之重。 “破损、老旧的文物,与一个病号无异。”单霁翔说。 把文物看作一个虚弱的生命体,单霁翔在361米长的房间里召集了200名文物专家,对文物望闻问切,构架了一家“文物医院”。“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与医学相比,的确有许多相似性。医学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文物保护修复则是负责文物的延年益寿。”他说。 这些“医生”多数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擅于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探测,使用高端的色谱质谱进行色彩检测。 文物修复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科学,需要像医学一样,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和技术,借鉴当今其他学科的完善理论构建起自身的科学体系。”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为这座全新的文物修复中心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破碎残缺的文物被重新拼凑起来,像毁容的少女恢复了往日的花容月貌。“这是文物界的医学奇迹。”单霁翔用2500年前从春秋战国时期被挖掘出土的青铜器为例,原本散落一地的200多块残缺部件在照片中还原成了一件完整的青铜器皿,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 “历史在文物上迭代了哪些有效的信息,它得了什么病,有了这些清晰的报告之后,得以修复。”有了这些精密的仪器,失落的古老遗迹被拾掇起来,生如夏花,绽放出夺目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