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人是宁波戏剧票房的中坚力量

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剧院从业者

    观众的培育是个渐进的过程,在宁波急不得

    人物

    陈烨 从业14年 身份:宁波大剧院从业者

    陈烨,2004年进入宁波大剧院工作,算起来已有14个年头了,不短的时间里做的都是剧院演出项目的宣传和营销工作。

    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如果你花1万小时,在某一样事情上,你会成为专家。陈烨花的时间,远远不止,他也不愿人叫他专家,他把自己对戏剧的喜欢描述为一种“耳濡目染下的热爱”。

    因为热爱,他会不厌其烦地北上搜寻并洽谈好剧,并将其引入宁波,也会在一场好剧在宁波演出后,票房不及预期而难过很久。

    陈烨坦陈,同北上广一线城市相比,戏剧在宁波的受众少,观众基数少,大项目缺乏好的现实土壤生长。但反过来讲,这种尝试尽管亏了,也认了,因为好的剧目伴随而来的是名家名导,亏本是对宁波戏剧市场培育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观众的培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宁波尤其急不得,不算甬剧、越剧的话,戏剧在宁波的发展年头掰指头都数的过来。

    陈烨还看到了,宁波戏剧市场的“向好”。这些年宁波经过市场的培育,尤其是宁波大剧院14年来千余场演出的深耕,市民对戏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明显比过去高了很多。他和同事工作间隙,经常会接到观众的咨询,最近有没有越剧?有没有话剧?有没有儿童剧?

    还有不少观众从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台州、绍兴等周边城市过来,就为赶一场宁波大剧院的演出,颇有一种李宗盛歌里“漂洋过海来看你”的况味。

    只要有空,陈烨都会走进正在演出中的剧院,静静观察观众抑或是在中场演出时和观众闲聊。这些看话剧、音乐会、儿童剧的观众群体里面,年轻人占了大部分,越剧虽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但也不乏年轻的面孔。

    另一种“向好”还表现在品质话剧、品牌话剧、明星话剧的宁波培育初见成效。《暗恋桃花源》《无人生还》等剧目几乎是年年上演,年年“一票难求”,《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等热门小说、影视剧、游戏的IP舞台化也受热捧。

    这与《报告》中所显示的情况相契合,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一些优秀的戏剧演出团体已经形成了IP化的品牌影响力,“开心麻花、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等票房已占话剧市场半壁江山,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票房号召力的代名词。这些“粉丝戏剧”在坐拥大量原作受众,自带“吸睛”体质,一经舞台化往往表现出不俗的票房成绩,预计未来这类围绕强IP的改编将不断增多,IP舞台化风潮仍将延续。

    演艺者

    要用好的剧目、好的表演来回报观众

    人物

    水明珠 从业5年 身份:宁波市话剧团话剧青年演员

    刘佳琳 从业5年 身份:宁波市话剧团话剧青年演员

    知道水明珠和刘佳琳,是在枫林晚书店的一场话剧沙龙中。这是宁波市话剧团首次举办的话剧沙龙,也是宁波第一次用这样的形式体现话剧、推广话剧,颇为新鲜。

    她们分别演绎的是《红樱桃》和《阮玲玉》片段,演员微颤的眉毛、急促的鼻息和颤抖的身躯距离观众只有两三米远,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演员本身来说,都是一种与剧院舞台演出截然不同的体验。

    报名参加的观众有,而更多的人都是买书碰巧凑上的,他们都没走,一坐就坐到了沙龙结束。有人此前从未进过剧院,不知戏剧为何物,有人则震撼于宁波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话剧团。

    水明珠和刘佳琳从业不过五年,却已是宁波市话剧团里“元老级”的人,她们眼见着宁波话剧团的成长。

    同时,她们看到的是,宁波人对戏剧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了。拿最早最冷清的场来说,整个台下就一家三口,而现在,400人的座位能坐六成以上。

    这种变化绝不是一下子的——从数字三到数字两百的激增,而是一点一点地。当她们回想、比较起来的时候才会深刻觉得,哦,原来观众多了这么多。

    另一个感触颇深的地方是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多。水明珠还记得自己刚来宁波演出的时候,剧目结束了,观众就起身离场了,与演员的互动几乎没有。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演员不走,观众也不会走,他们就那样鼓掌,一直鼓着。那时候就觉得,我们要用好的剧目、好的表演来回报观众。”水明珠说。

    2016年,宁波市演艺集团创排话剧《大江东去》,这也是我市首部大型原创话剧,水明珠和刘佳琳都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2017年5月19日到21日,《大江东去》受邀参加“纪念话剧诞辰110周年——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赴北京国家话剧院连演三场,这对于她们来说真是“意外之喜”。

    更惊喜的是,《大江东去》在宁波高校巡演时,有学生给刘佳琳发来一条短信,告诉她,以前都不知道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真棒!

    这话击中了刘佳琳,她打心底里开始觉得,宁波的这批年轻人不正是宁波戏剧甚至是宁波文创的希望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