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路诸侯分据“膜”天下

    记者 王婧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助理研究员 管如镜 实习生 奚悦

    2007年3月,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叫张彦的年轻人,在宁波种下的一颗叫做“激智科技”的种子,会开创宁波光膜产业先河,长成中国“膜界”一棵极具“头雁”意义的大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此后中国“膜界”风云激荡,各路诸侯分据膜天下,而它们使用的“武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统称光学薄膜,是一种处理光的薄膜。

    光学薄膜“枝叶繁茂”,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应用极为广泛,从精密光学设备、显示器设备,到日常生活中的眼镜、数码相机、各式家电用品,或者是纸币上的防伪技术,都有它们的身影。

    A 光学薄膜有什么“膜力”?

    一张看起来并无独特之处的透明薄膜,却有神奇的“膜力”。

    光学薄膜基本工艺就是将金属膜、多层介电质膜制镀或涂布在光学元件或基板上,让光更均匀、让光别浪费,让表面看起来更光亮。

    手机、显示器、液晶电视机等显示类屏幕是光学薄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宁波光学薄膜产品最主要的应用方向。

    如果把液晶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可以看到整个屏主要分为两部分,液晶模块在最外层,本身并不会发光,需要内层的背光模组为液晶面板传递光源。

    作为使用者,能看到清晰的、色彩丰富的优质画面,主要就得益于背光模组内的各种光学薄膜,充分发挥着光的投射、反射、吸收、散射、偏振等特性。

    从常见的光学薄膜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背光模组层面的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另一类是用来保护屏幕和后盖板的保护膜(包括硬化膜、防爆膜)。

    B 本土企业为何能快速崛起?

    国内光学薄膜的崛起,与下游端平板显示的本土化密不可分。

    我国的平板显示是在国内没有相应中、上游产业链支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2007年左右是国内面板显示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国内面板从全部依靠进口逐渐开始引进建设彩色液晶面板生产线。

    在国家层面,2007年也把平板显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激智科技等光学薄膜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我国开始掌握液晶面板生产工艺技术并进行自主创新,与本土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在2003年受收购了韩企现代显示(株)的TFT液晶显示器业务有关。通过消化吸收,2010年,京东方建成了国内唯一的TFT—LCD工艺即使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实现面板生产线量产。

    过去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由三星、LGD、夏普、友达、奇美等巨头控制,日本、韩国甚至认为国内的生产工艺不能够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一度对中国采取产业限制的政策,不允许当地企业来中国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缺乏本土下游的支持,上游光学薄膜生产配套很难进行集聚,也分不得全球市场增长的一杯羹。

    今时不同往日,中国目前是全球电视、电脑、手机最大的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液晶面板生产又继续向本土转移,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龙腾光电、中电熊猫等为代表的一批面板生产企业的崛起,为本土的光学薄膜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优质市场空间,让他们拥有了与有着百年工艺的外企争夺“蛋糕”的砝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