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量子点膜和OLED 谁是未来?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助理研究员 管如镜 

    记者 王婧 实习生 奚悦

    技术的方向最终取决于终端市场是否买账。事实上,“OLED与量子点谁是未来”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在市场的选择上,两大阵营也已形成。三星、索尼、TCL等站队量子点,而OLED的拥护者则包括了LG、长虹、康佳等。下游的“势力”分割带动了一批上游厂商的站队。

    既有争论,则说明两种技术也确实是各具优势,比如OLED拥有超薄、可随意弯曲、黑场更纯净、色彩自然的优势;而量子点显示技术能够给电视带来更低的成本、更长的寿命、更高的亮度、更好的色彩并实现更低的功耗,弥补了LCD在色域方面的缺陷。

    量子点膜还不能应用于手机

    孰优孰虑并无定论,不过却形成了倾向鲜明的两大阵营。

    据势银统计,目前量子点显示材料产业链中,全球有共计15家企业涉足研发生产,13家企业生产量子点膜,7家企业生产水氧阻隔膜。量子点膜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量产,比如国内最早布局这一领域的激智科技,目前已拥有一条比较成熟的量子点生产线,开始量产量子点膜产品。

    相比于液晶显示,量子点产品的价格比较高冷,但下降的幅度仍然让人充满遐想。以量子点膜为例,其每平方米的价格已经从2014年的150美元下降至现在的40美元~50美元,三星的量子点膜可以做到40美元。而且随着市场对电视的需求向55英寸和65英寸大尺寸的转移,量子点占整机的相对成本也在逐渐下降。当量子点显示产品的价格下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后,其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就更加凸显。

    不过,量子点膜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攻克。结构上,量子点膜简单的组成分为中间的量子点材料和两边的阻隔膜;其中量子点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过高。原材料成本占量子点膜成本的60%,无论是价格还是交货周期,都受到上游的限制。

    阻隔膜的作用主要是阻水汽和阻氧,国产已有突破,包括安特弗、康得新、万顺股份和乐凯股份已经可以出产。安特弗是激智科技量子点膜的供应商。

    “我们目前有一条阻隔膜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今年会上。”宁波安特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然说,今年国产的TCL、海信等电视开始推量子点膜显示,大概100万台,随着电视迭代周期以及世界杯的来临,今明年可能增长幅度会更大。

    客观而言,生产量子点膜的企业还在等电视更替的“风”刮起来。

    那么,量子点能应用于手机吗?由于目前的光制量子点还需要液晶作为背光源,难以满足手机、超薄、曲面屏等要求,在手机端的应用仍未能突破。而业内预计这项技术还需要3年~5年,才有希望实现自发光电制量子点的技术突破。这一难点给了OLED一片巨大市场。

    主流电视机厂商押注OLED

    率先取得突破的是三星开发的小尺寸OLED显示技术,其生产成本在2016年甚至下降到高端液晶面板以下,随后的快速替代显得顺理成章、势不可挡。随后如华为Mate9、红米Pro、OPPO R9、VIVO xplay5等国产机型都开始使用OLED屏。但OLED面板在电视等大尺寸领域的应用要落后一些。

    事实上,目前大屏幕更多应用量子点技术,而小尺寸则倾向使用OLED。小尺寸和大尺寸的区别,关键在于良率和价格。OLED的缺陷就在于若应用在大屏上,良率过低会导致平均成本过高,和同尺寸量子点电视价格相差2~3倍,甚至更多。

    但核心难点也在逐渐被攻破。LG是大尺寸OLED屏的龙头,其大尺寸OLED面板良率已达80%以上,最直观的感受则是55英寸OLED电视的价格已经接近1万元。国内多家主流电视机厂商都已开始押注OLED电视作为未来重点,预计OLED电视的占比也将步手机后尘出现快速的增长。

    在上游光学膜企业端,惠之星在触控显示和柔性显示方面为了适应趋势,提前做了很多布局,比如开发手机曲面屏保护贴、可应用于可折叠手机的盖板硬化膜。安特弗研发的高性能水氧阻隔膜,也是OLED必备的上游材料。

    在原材料端,长阳科技也开始布局OLED所需的PI基膜,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杨承翰说,AMOLED显示屏已量产多年,但业界翘望的可折叠屏幕却始终未出现,重要瓶颈之一就是盖板材料。而透明聚酰亚胺(PI)材料应用在可折叠OLED屏幕上被寄予厚望。

    面对这样的市场之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宋伟杰认为,虽然显示技术的未来大家众说纷纭,但总归还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很多不同的显示可以用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不一定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应该是竞合的关系,量子点和OLED要分工合作而不要斗争,这才是未来两大显示技术的最终出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